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技术和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得以提高。但是任何科学和技术都需要由人去掌控,人有道德,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人无道德,科学和技术就可能是破坏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格培养德行,并无不妥。 可惜这些年来,一些学校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大学大搞科学至上主义,中小学则大搞分数第一主义。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格的陶冶。我们常常为我们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深感遗憾,但却从未为青年一代价值取向的扭曲而感到恐慌。也许许多人并不了解百年以来最受人尊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巨星爱因斯坦是怎么说的,爱因斯坦曾经猛烈地抨击过美国的教育,在1951年6月于《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伦理价值的损害。”他批评当时的美国教育,实在是太“实际”了,太“功利”了,太“务实”了,许多人实际上早已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上的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如果人类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要维护自下而上的安全以及生活的乐趣,那就应该竭尽全力地保卫那些圣人给我们的一切,并将之发扬光大”(摘自四川教育出版社《爱因斯坦与教育》)。圣人们给了我们什么呢?不是手机,不是电脑,不是汽车,更不是飞机大炮和各式杀人武器,圣人们给我们的正是我们教育应该努力去实现的,人的人格和心灵的完善。我们期望教育能培养出更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世界上最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希望教育能回归本质,这实在太需要教育界的同仁们认真思考了。 新中国成立60年庆祝大典刚刚过去,那雄壮的阅兵式,那气势磅礴的焰火晚会,着实让全世界的华人振奋。然而在这盛世之下,冷静的中国人,总有一丝抹不去的忧虑和不安。中国的经济的确发展了,中国人口袋里的确有钱了,但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却很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并没有如管仲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些生活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道德上似乎大不如他们贫穷的前辈。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许并非完全是法治不健全所致,更不一定都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恰是社会道德滑坡的结果。道德堕落肯定不都是教育的错,但教育的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当我们的学生只专注于专业和技术而忽视人格与心灵的陶冶,当青年一代只懂得争取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的责任,当人们眼中只有利益而忽视道义,富裕也许只是昙花一现。富并不意味着一定强,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有道德的、富于献身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国民。国民如都能坚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以义为上,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都能富有仁爱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诚信之心的美德,富强绝不是梦。而这一切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希望教育工作者能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让我们走出误区,抛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回归教育的本质。(辽宁大连 贾聚林)(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