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如何科学制定区域教育规划目标
2010-04-25  2010年04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政府规划的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教育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家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些省份、地市也相应地开始制定规划纲要。此外随着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启动,作为社会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已经开始。

  规划是对未来一个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或政策性安排,而规划的目标则是属于顶层设计部分,它决定着未来的努力方向,因此对于整个规划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方向性的规定。

  作为一个区域,包括省、市、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如何科学地制定规划的目标,需要深入研究,遵循规划的科学原理及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而保障规划的质量和先进性。因此本文主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一、教育规划的目标分类。

  教育规划的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

  关于人的发展目标,体现在受教育者——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教育方针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但作为政治目标的全国性教育方针的表述还需要各级教育规划进行细化的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人的发展要求和期望、可能达到的学生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发展要求的差异、对各级教育毕业生规格差异等方面。与此同时,又应当遵循共同的人的发展规律。在学生的发展中,德育目标至关重要,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道德和人格等方面合理规划学校教育的德育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制定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创造性;遵循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的相应素质与能力。

  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分为水平性发展目标、质量性目标、结构性目标和机制性目标。水平性目标体现在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包括各种直接可测量的发展,如规模、入学率等指标。质量性目标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及各级教育毕业生的整体性质量,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宜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有的目标可以直接测量,而有的目标难以直接测量,往往也难以定量评价。规划的目标采用整体性要求的方式进行规定和引导,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努力和探索。结构性目标主要在教育体系方面,包括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学校布局结构、专业结构等,这些目标涉及教育的体系和格局,与政府的教育事业整体目标有关,关系到教育的整体效益,是实现总目标的基础。这些目标也与政府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和机制有很大关系,往往是教育系统的宏观管理内容,与社会的直接关系不明显,但社会能够间接感受到,例如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出现结构性失业的矛盾。机制性目标是与教育系统运行机制有关的目标,包括教育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合理竞争机制、问责机制、开放和社会合作机制等,与教育系统的活力有关,往往涉及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公平与效率等,这类目标主要涉及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国已经明确了相关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但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有关改革需要许多基础,特别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会有许多实际的困难,因此改革的目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便逐步推进。

  教育对社会贡献的目标,包括直接贡献的目标和间接贡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成为相应层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特别是具有适应、促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的人;教育系统产生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基础。劳动力和科研成果是教育最为直接的贡献,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它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前途和后劲。间接贡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教育对区域人文环境、居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贡献,是区域社会的人文指数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一个地区教育越发展,越容易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从总体上来看,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与经验,面向知识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将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和国家的意志,因此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也需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根据区域的教育实际,向着教育现代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方向努力,以人为本,改革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提高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水平。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