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自由、人道与儿童——写给2006年的教师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2005·年终综述

自由、人道与儿童

——写给2006年的教师

     本刊记者 赖配根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舍弃了对人的关注,历史就是一张没有灵魂的苍白的纸。

   教育生活是由每个教师直接影响形成的。舍弃了对教师的生命、人格、精神、理念的关注,教育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

   是哪些教师和他们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对2005年教育的理解鲜活起来?是他们什么样的精神特质,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可以有所期待?

   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叛逆”

   郭初阳是2005年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人物。他的出现,对语文界来说,是一个震撼。

   这个震撼不是因为他个性的言论。比如,他说,我喜欢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里面好书店的个数成正比;他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启蒙者;他说,好的语文老师不应该读语文类期刊;他说,教参是伪权威;他说,考试摧残学生,也导致教师的堕落。

   但他不追求“语言的狂欢”,他更习惯用“脚”来表达自己对语文的看法。他的课例,比如《珍珠鸟》,比如《项链》,比如《愚公移山》,都可以说是在语文教育界扔下的重磅炸弹。

   教材是许多老师手里的“圣经”,尤其是教材中名家的文章,不少语文老师更是奉若神明。这就意味着,教学只是诱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去礼赞课文——从文字到思想,从修辞到结构。比如对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如果你对于课文结尾的议论怀有微词,甚或提出这是败笔,那么你就等着老师们骂你是语文教学的“罪人”吧!可以想象,这样的教育是在怎样偏狭的精神空间里进行,又是怎样让学生失去了“自我”。

   他根本无视这条课堂教学的“潜规则”。

   “郭老师似乎从来不把课本当回事。开学第一节课,他总是要我们挑整本书里面的好文章,然后他再备课。”他的学生说。

   备课的时候,郭初阳从不“顺从”教参,而是“首先进入文章,不抹杀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觉,也不抹杀学生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当然,教学时要为学生展开尽可能多的材料”。而从他呈现的课例来看,教师提供的材料似乎都自觉地指向一个目标:颠覆课文表面的意蕴,解构教参的陈腐教义,掀掉遮掩真实的面纱,从而给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撞击。

   教《项链》,他看出了灰姑娘故事叙事模式的影子,在两者的比照中(再辅之以各种“额外”材料,比如莫泊桑的女性观、创作观),课文的内在叙事结构和蕴含的丰富意义突然被发现、照亮。这与只知道以“项链”为线索揭示资产阶级腐朽的虚荣思想、赞美诚实劳动的附会式解读教学相比,两者相距不可以道里计。

   对于《愚公移山》,他与许多教师一样对教材规定的中心思想不以为然,但不同的是,他的“反叛”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上的:在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结局(一成功,一失败)背后精神的迥异,又由愚公自信的理由推导出了可怕的逻辑(比如,子子孙孙思想的不变),后来更是引进外国教师对此故事的看法。但是,他这样做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要抛弃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实际上,让学生学会用理性、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不是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的民族精神建设任务吗),他只是要打开通向文本的更多的窗户,而不只是一扇。

   阅读《珍珠鸟》,他读出了作者思想的“笼子”,读出了作者向往信赖却在下意识里“欣赏囚禁”!自然地,区别于许多老师以“信任”为主题,他的课始终围绕“笼子”展开(如果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制造“笼子”的原因——课文作者缺少自我“忏悔意识”,缺少“一日三省吾身”的良知叩问,那么课堂也许会更精彩)。学生因此不只懂得了信任的重要,更对自由的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同情,对各种囚禁自由的“笼子”产生本能的警惕——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第一步。   因而,郭老师的这些“叛逆”,首先不在于教学技巧甚至也不在于教育智慧,而在于思想精神气质。当然,他巨大的阅读量使他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广阔的视野使他与学生的对话如行云流水。但这些仅仅是让他的课堂更有魅力,而赋予他课堂力量的是他骨子里头都浸透着的自由精神:独立的思想、理性的批判。

   正是这一自由精神,使他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节以创新的名义上的诗歌创作指导课,其中论及诗歌要有所寄托,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二是9岁寇准所作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与山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老师告诉学生:“‘独坐’,别人一边去,我独坐!‘如虎踞’,老虎是什么?兽中之王嘛!有味道,这青蛙绝不是一般的青蛙。为啥‘养精神’?精神足了,下边有活动,春天来到的时候,我要不先开口来报春,别的虫儿敢作声,我跟你没完!——霸气!霸气!男孩子应该有的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就是霸气的变形。”对于第二首,老师也做了独特的解释:“你们除了看到了华山的形象之外,还看到了什么?看到什么身份在里头?——宰相啊!宰相多大的官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一人乃天上红日也,万人乃众山之白云也。”

   据说这是一位名师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的示范课。看来这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官本位的思想,而且是不允许别人作声只许自己随心所欲的官本位思想,怎么就如此阴魂不散?

   有了这样的比照,再回过头来看郭老师的课,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可贵的精神品质。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上,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他的课还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但是,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自觉地拒绝制造思想“缺钙”的盲从者,而要培养有强大精神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他让课指向人生的远方,而不是局促在功利的当下。

   学生说: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郭老师的话,我以为,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老师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

   我想,教育如果为学生多打开几扇这样的窗,那么,从窗里走出来的,就不太可能被贴上思想陈腐、想象贫乏、精神卑琐的标签。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