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 这里的“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真正的说,比如说“讲故事”;“说”的第二个方面是间接的“说”,即写出来。无论是“讲”出来,还是“写出来”,他们的真正含义都是将教师内在的东西进行外化的过程。 “讲故事”和“写课例”都是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进行建构性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故事和课例“能够在描述复杂的因果关系的同时,包括隐含的背景因素,而这些背景可能对理解问题很关键,但却难以总结归纳”③。因为只有实践者参与了这样的故事或课例,才能够讲述并且理解知识是怎样被运用到行动中去的。 实例:六条腿的青蛙④——一则来自幼儿园的故事 黄老师经过佩文处,见佩文已给青蛙装上了三条腿,于是帮她写上名字,边写边说:“终于要成功了,只要再装上一条腿和舌头就成功了,对吗?”佩文高兴地点点头。 黄老师正在计算角指导学生,佩文拿着青蛙给老师看。老师接过青蛙问佩文:“青蛙有几条腿呀?”显然佩文的青蛙还缺一条腿,她回答道:“有两条。”于是黄老师把她带到青蛙图片的展示角,指着墙上的大青蛙图片问:“青蛙有几条腿,我们一起数数看。”佩文抬着头,跟着老师的手指数起来:1、2、3、4。老师笑着说:“两条在前面,两条在后面,对吗?”佩文点点头。黄老师弯下腰,请佩文一起数自己做的青蛙,当数到第四条时,黄老师笑了:“哎哟,第四条腿到哪里去了?它说没有第四条腿,就跳不动了,帮它装上去好吗?”佩文伸手接过青蛙:“它会跳得远的!”老师没有否定:“等你装好了,它会跳得更远。”佩文点点头,拿着青蛙走了。 黄老师正在和一个女孩给大树围上小草,佩文拿着她第三次加工的青蛙给黄老师看。这一次的青蛙上面有两条短短的腿,下面有四条长长的腿。黄老师惊讶地问:“哎呀,现在变成几条腿啦?”佩文和老师一起数,然后看着老师答:“六。”佩文的小手捏在一起,不知怎么办了。边上小朋友插进来说:“青蛙应该是四条腿的。”黄老师笑着指给佩文看青蛙:“看,青蛙有四条腿,两条短短的在前面,两条长长的在后面。”佩文顺着老师指的地方看,老师继续问:“看看哪里两条腿多出来啦?”佩文犹豫地从两边各拿走一条长腿。 过了约五分钟,佩文拿着青蛙又来找黄老师,青蛙还是装了六条腿。这次上面仍是两条短短的腿,下面则变成了两条短腿和两条长腿。黄老师蹲下来问:“看看,几条腿呀?”佩文两手指着青蛙的腿说:“两条长的,两条短的。”然后看着老师。老师指了指粘在上半身两边的腿问:“那么这两条是什么呀?”佩文看着老师,小手又捏在了一起,轻轻地说:“这两条是手。” 黄老师又把佩文带到展示区,指着墙上的大青蛙给佩文解释:“小青蛙呢,它是没有手的。它是四条腿的,这两条短腿是前腿,就像我们的手一样,这两条长腿是后腿,就像我们的脚一样的。”然后,老师指着佩文的青蛙说:“把这两条腿拿走,就行了。”佩文自己拿着青蛙对着墙上看,好像在研究,等教师回来,佩文已把下面的两条短腿取下。 当一位老师说起这个片段时,大家第一个感觉是那小姑娘真的是很天真的,她把青蛙也想象成像人一样的有两条腿还有两只手。然而大家笑过之后,开始议论开来了:看似儿童天真的表象后面是什么呢?佩文把她做的青蛙一共拿给黄老师看了五次,在这五次中老师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前四次老师始终没有意识到:女孩认为青蛙应该有两只手的这个事实,直到最后才发现了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发生了冲突,出现了概念上的问题。在孩子问老师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如何作为呢?不给孩子直接的答案,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还是……你会怎么做呢? 事实上,“故事和课例”使教师从自己直接面对的事件中抽身出来,建立起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它“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之中”。当我们审视我们所讲的、所写的东西时,我们客观化了的思维也在审视着我们,它让我们能够区分知情者和已知内容,又容许我们重新认识它。这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种充满思考的活动和充满活动的思考。 当然,作为一个能够作为教师建构性反思载体的故事或者课例,有这样几个要素:条件和背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有主题,故事或课例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种情况的,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而在于解决问题;对故事关键环节要有详细的描述,围绕关键问题讲如何处理,最好还要讲具体措施,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