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承载着众多的希望,确立了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方面的六大目标,尤其是致力于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令人欣慰的。最近,《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工作组深入高中课改实验区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了一些已完成培养04级高中学生和正在培养05级高中学生的普通高中,就新课程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等问题与相关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学校校长、教研室人员和教学仪器装备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其中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经笔者整理后在此呈现出来,仅供参考。 一、实验教学有被弱化的趋势。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调研时,当我们问到“课改前后比较,学生的动手机会或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时间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校的回答是:变少了。有的教师反映,学生一个学期仅有一次机会进实验室做实验。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新课程的理念比较淡薄。有位校长介绍情况时说,“聪明的学生就不用做实验”。看来,这位校长对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目标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 缺少足够的课时。据反映,实施新课程后,课时压缩,同时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被挤占,加上课本内容的编排也不便于安排实验;还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实验比传统验证性实验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从而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做实验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分组变演示,演示变课件”的现象。 必做实验规定不明确。一方面课程标准没有明确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学校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验流产是自然的。例如,原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物理学科必修加选修的演示实验101个,学生分组实验22个,其中必修部分学生分组实验为16个;高中化学学科演示实验61个,学生分组实验25个,其中必修部分学生分组实验为12个。而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哪些实验是学生必须做的。从理想的层面来讲,这给予学校或教材编写单位较大的自主空间,对改变教材单一或教学千人一面的局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从操作层面讲,这恰恰给那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不做实验开了绿灯,加上我们命题的水平目前尚不能区分学生是否做过实验,因而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就成为最有效的攻略,学生不做实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验条件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现有的高级中学仍有一半的学校实验室间数或面积不达标,仪器设备的配置也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科实验室建设的结构矛盾突出。如高中生物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实验量几乎翻了一番,但实验条件不足,尤其是新增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其实验设备昂贵,消耗的药剂也价格不菲,鲜活材料采集不易,只好不做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