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作文教学反思与重构2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 王栋生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说:有多少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就会有更多的尚未尝试的办法。在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做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成功,只是没有受到业内的充分关注。本文试图从寻找对策的实践层面,略谈一些体会,和同行交流。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

  写作是自我生命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贯彻就更难了。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得想,这次写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期待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等等。而学生未必会这样去想,对他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反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他要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关注自我”。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他的个人生活,是他所熟悉的事物。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机械地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也不是政治家,总是要倾诉经世济民的宏论。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在上下五千年中寻找民族自豪感,没有必要让他们把“08奥运”说成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种关注首先在于发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学生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多年前我曾在作文课上要学生写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我只说了一句:“回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只是这关系到你们的父母每天劳动的价值”,学生很受震动。1986年我教高二,有一次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他们“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写出来”。全班近一半学生写不出来。那一次我的作文题是两题选一:“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那次作文写得特别好。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其实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开掘的富矿。囚徒的生活更是真正的单调乏味,可是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监狱中都能写出不朽的作品。这从另一面证明:只要你能想,就不愁找不到值得思想的事物。

  我常对学生说“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我在10多年前的一次作文课中,让学生写过“没有意义的一天”。之所以那样命题,是想到学生学写作以来,总是有教师和他大谈人生的意义,总是要他写“有意义的事”;而他的平凡的生活令他自卑,于是他不得不说假话;他认为社会的一切都重要,而自己不重要,他的生活没有价值,他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价值。好吧,既然他已经说“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那就写一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然而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每天那种“没有意义”的日常琐事描绘一番堆砌成文,发现这就是通常说的“日子”和“岁月”;不会写的学生说,连“没有意义的一天”都写不好,那的确是我的写作能力差了。有学生后来看到陈村的《一天》,感慨地说,过去太重视“意义”了,而生命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写作应该是个人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在什么情境下,学生写作的激情会“一触即发”?一些教师的体会是:一定要让他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想写的欲望,那才是最好的教学。我虽未必愿意接受“情商”一说,但坦率地说,由于各种原因,作为写作者生命中不能没有的“感动”,在青少年身上日渐淡漠。我在不同的教学班试过,每次板书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写完回头,总能看到两三位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你可以相信,能被这样一句诗感动的学生,他的作文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写作应当成为心灵的歌唱,教师为什么不注意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触动他心灵的情境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