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许多同学插话)还可以倒水。 师:……我就不详细介绍。那么请大家说说:这位教师做这个实验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学生:是想说“艺无止境”。 学生:我记得禅师和小和尚的对话,好像是要说“修炼是没有止境的”。 师:都对。还有没有? 学生:好像可以用来说“任何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 学生:我看过原文,好像是说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学生:我觉得,虽然是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 师:很好,还有没有? 学生:我想到一点,不太确定,我觉得: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 师:很好,你好像有点犹豫,大胆说,机会不多了,快下课了。 学生:如果先放的是水、沙子,最大的鹅卵石就有可能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真好,你的思考不同一般。但是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学生: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先要解决好。 师:这“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作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当作我们的心灵。课后我们都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好吗?(引自王栋生:《思考问题的“路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知道他们写作上的“长”与“短”,更有价值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去想。我在教学中,每学期都会组织四五次作文对话,用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聊”,而且并不一定是为了配合一次具体的写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开思路,启发他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实践证明,“作文对话”有明显的效果。有一部分学生原本不过是听听,但后来发现他们开始主动地做笔记。他记下来的是些什么呢?——分析问题独特的视角,他的“思维盲区”,别人的精彩表达,历史事件的启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某个人物的睿语,等等。学生喜欢听“说作文”。写什么,怎么写,他很愿意有个借鉴,或者想从其他人的构思与表达中获得“灵机一动”。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野狭窄,而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给学生打开几扇窗户,感受八面来风。这样的对话,有可能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进而激发他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从现实生活中抓住机会展开有效的对话。学生对生活实例往往比对教科书有兴趣。下面是去年一节课的实录,那天的话题刚好是“准确而简练地表达自我”。 师:先问一件事:今天晨会上大家为什么不断地笑? 生:因为那位演讲的同学说话很搞笑,比上星期高一的那位还要厉害,一个腔调。 师:什么叫“搞笑”? 生:他说话太“花”。明明可以质朴一些的,他偏要追求华丽的词藻,和他平时说话习惯截然不同。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花”的表达? 生:现在好像流行这种形式,电视新闻和广告经常有这样的语言。 生:他肯定以为这样“很文学”。 生:“花里胡哨”会出岔子,太浮华就有些肉麻了。×××就说他“被麻翻了”。(笑声) 师: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没想到课前又看到这种活生生的例子。 表达要简练,倒不一定因为“言多必失”。我们讲简练,不是论文章的篇幅,而要看作者的表达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作用。 比如今天晨会上那位同学的演讲,意思是好的,演讲者很有激情,想打动听众,可是那个套路和浮华的语言害了他,让他失去了听众。回顾一下听报告听讲座的经历,对报告人的语言表达,你们有些什么样的体会? 生:我喜欢听生动的,风趣的,有结结实实内容的。上次×××教授来,讲了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生:×××先生的报告也不错,但是他一讲到理论术语我就傻了,慢慢地也就走神了。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有一次座谈会他的发言只有五分钟,说得很干净,全在点子上。 师:同学们听报告时,经常不耐烦,做小动作,讲话,有时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也可能是报告人的表达不够简练。 生:有时未必是内容不重要,而是报告人不会讲。10分钟可以说完的话,他偏要凑满一小时甚至拖成两节课,还埋怨“会风不好”,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心烦。其实我们真的是很能忍的…… 师:这样看来,你们也知道表达应当简练、准确。听别人说废话,你们不耐烦,可是为什么你们的作文起笔就喜欢说废话呢?下面读几篇作文的开头,大家也评一评…… 这是一次随机谈话,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至少以后轮到他们在会议上演讲或发言,他们会想到要追求“准确”、“简练”。 当然,怎样说,说什么,教师要有目的和计划,要依靠自己的积累,要有课堂智慧。一些教师自己不具备观察意识,让他和学生谈“观察”,除了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他举不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他自己不善于剖析身边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发现,同时没有智慧传达自己的写作灵感,学生也就很难受到启发,进而也就无法体验“观察”和“感悟”的乐趣了。 在自由状态下写作 写作是个体生命的活动,写作教学能否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环境,并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发展,可能是现今必须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更能从中发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自由作文往往比按教学程序安排的作文更有生气。特别是“课外练笔”或“每周随笔”,因为和课堂作文相比,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他能尽情地发挥。有些学生的课堂作文淡而无味,而他在随笔中却能展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因为有那个“随”,他的束缚就少得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自广泛的阅读和自由写作。1999年至2001年,应多家出版社的请求,南京师大附中共出了五套14本学生作文选集,入选的文章百分之八十选自学生提供的自由作文。 学生的个性与趣味有所不同,而课堂作文题目统一,有具体要求,这样他未必能扬其所长。如果能有一个自由写作的阶段,再给他一块自由写作的空地,题材放开,形式放开,字数也放开,他必定能感受到自由写作的愉快,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写作有自己的期待与渴望。在不同学习阶段(指初、高中)的第一年,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先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愿意写、想写,教师再适当地教他一些文章“规矩”,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一些教科书的编写也注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自由写作空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每个专题的写作部分都有一句“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这种松动,既照应了专题教学目标,也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空间,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发展需求。 当然,我们不可能以自由写作取代写作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对写作能力目标的描述,教科书有统一要求,学校教学有统一要求,教师不能放手不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有自由写作的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寻找并摸索写作的技巧,不是让他藐视写作的章法。 作文有“规矩”吗?其实没有。留传下来的前人佳作,有几篇是“课堂作文”?有几篇是“讲规矩”做出来的?作文教学要讲基本章法,让学生习得技巧,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但如果把技巧当作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给自己的思想套上了锁链。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按“规矩”写,学生写起来也许会比较“熟”,比较“顺”,只是那样做非但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千篇一律的格式作文也令人生厌。又如,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文体程序”、“阶梯训练”教学?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做写作尝试,不必要等教学计划的安排。他的自由作文可以是散文和诗,可以是杂感、笔记,可以是喜剧小品、短剧,可以是自拟的广告词,也可以是小说,等等,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写作。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鼓励学生放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曾有位学生尝试写中篇小说,一个学期“连载”七八次,后来发现收不了场了,便在本子上写了个“无限期待续”。——你以为他失败了?没有。在这七八次写作中,他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他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有了文学语言的表现意识。此时如让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他会喊难吗? 作文教学有“规矩”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作是创造,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浙江一所名校有位教师让学生自由写作,规定每学期交8篇作文,可以一次交清,也可以分批交;时间不限,可以在学期初交,也可以在期末交。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她的学生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没有必要夸大作文教学的困难,我们更应当看到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智慧,看到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如果应试教育的压力能有所减轻,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关注能趋于理性,老师们的改革思路会更加开阔,方法还能更多一些。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