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师:在历史上,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最初是用文字表达的(课件出示:每个重量×4,每个价钱×4,每班人数×4,其中“重”、“价”、“人”用红色标出)。用文字来表达,显然比较繁琐。因而,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想到了用“缩写”的方法来表示,仿照丢番图的方法,这里的“每个重量×4”,取“重”发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成“z×4”。那么“每个价钱×4”和“每班人数×4”怎样用缩写的方法表示?

  生:j×4和r×4。

  师:丢番图用字母的缩写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虽然简洁了,但每个字母都表示特定的意思,不能把z×4和j×4等同,所以,并没有给数学家研究数学带来更多简便。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想,如果把各种情境中字母表示的特定意思都去掉的话,不都是一个数和4相乘吗?(课件中“z×4”、“j×4”、“r×4”依次变为“□×4”)所以,韦达就表示成了a×4,这里的a还是特定的意思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师:对,字母“a”已经不表示任何具体的意义,和这里的小方块一样,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缩写”后面板书:→符号)。自从韦达把字母当作符号来表示数之后,许多数学难题得到了解决,数学获得了飞速发展,韦达被称为现代代数学之父。

  故事的最后,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从丢番图用缩写的方法表示数到韦达把字母当作符号来表示数,用了多少年?

  生1:100年。

  生2:很多年。

  师:对,是很多年,整整1200年!

  (学生情不自禁地惊呼:哇——)

  师:孩子们,一方面我们应该为历史上无数数学家百折不挠、呕心沥血献身数学的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自己用了40分钟就跨过了人类认识提升的1200年历史,表现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能而——

  生:骄傲!

  师:当然,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些同学对“用字母表示数”可能还有些模糊,那也不要紧。你想想,在历史上数学家们都用了1200年,你才学了一节课,你急什么呢?!相信自己,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一定能融会贯通的。

  ……

  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教学设计。每一种新设计都在探求教学的更好方式。但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重构,就是在所教内容数学本质的考量中展开的。在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往往把用字母表示数表述为“是人类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一次飞跃”,除此之外,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战略性的数学概念,是人类千百年思维抽象的结晶,仅仅看它最终形式化的表述或数学价值的表述,很难深入把握其确切的本质意义。而抽象的结果一旦和抽象活动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它便变得生动和形象起来,其抽象意义就不再不可捉摸。换言之,数学史能凸显数学知识的本真意义,这正如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指出的那样,“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

  数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用字母代替文字的过程,而是具体数量符号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可能各具特点,但总体上不可能违背人类认识提升的一般规律。因而结合人类认识提升的历史阶段看,孩子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存在这样的递进关系: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还可以表示已知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还可以表示变化的数量;不仅可以在缩写水平上运用字母,还可以在符号水平上运用字母。再深入地看,学生只有理解这个已知的数量在不断的变化中,才能理解字母的符号概括作用。以这样的认识来审视以往“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可以说学生的认识鲜有真正的理解。因为,没有这三点认识的递进做“抓手”,即使再三强调“用字母表示数”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还是不可能在心理上表征“用字母表示数”的真正意义。再者,以往的教学往往重视学生在缩写水平上运用字母的种种经验,但又将符号概括水平上的运用和音节缩写水平上的运用混为一谈。而“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意义要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字母运用的原有经验是必经的节点。学生的认识要实现飞跃,就必须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意义和旧经验之间的区别有清楚的认识。鉴于此,教学的整体思路何去何从,似乎不难选择,在课堂上再现人类认识提升的1200多年历史也就顺理成章了。

  考察数学史,并不能当然地给数学教育带来创新的启示。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价值取向。数学史怎能自如地进入课堂呢?中国科学院李文林先生提出:“数学史除了为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之外,还应该为教育而历史。”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貌合神离,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确立“为教育而历史”的意识,而更多地只是关注自己的课堂是否穿上了时尚的“数学文化”的外衣!

  上述分析,也鲜明地阐释了数学史为教育而历史是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根本之处在于考察视角的转变。如果停留于历史的考察,我们只能看到数学发展的史实: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了什么数学知识。对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来说,知道这些事实性的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孩子们的数学理解来说,作用显然极其有限。而如果深入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保持着敏锐的“怎样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的触角,我们就可以通过研读数学史,捕捉到其间隐藏着的丰富的教育基因。例如:通过数学发展史可以提炼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家的困难可以预见和解释学生的学习困难,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作为安排学习顺序的参考,历史背景知识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上的弯路和挫折可以用来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如此等等。

  数学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数学思想的发展史,而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熏陶,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教育无疑能从数学史中汲取更丰富的养分,数学史也完全能够促使数学教育变得更厚重和深刻。中国老一辈数学家余介石在其著作《数之意义》中主张,“历史之于教学,不仅在名师大家之遗言轶事,足生后学高山仰止之思,收闻风兴起之效,更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机发展情形,与夫心理及逻辑程序,如何得以融和调剂,不至相背,反可相成,诚为教师最宜留意体会之一事也。”

  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数学知识的背景史料、相关的生活常识,形、体的视觉美等东西,都可以作为数学文化的构成因素而进入课堂,但数学文化的核心是在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等。因此,必须回到数学本质的层面上来彰显其文化性,努力去把握和呈现数学知识的知性本质、数学思维的冷峻深刻、数学品质的求真至善。唯如此,数学教育才能走向更深入和厚实。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