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举手的“潜课程”思考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关于举手方式的变革

  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大都有了较好的举手发言的习惯,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很高兴,可是一件小事却又把我们的关注引向了更深处:

  这是一节语文课,老师讲的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鼎湖山听泉》。当老师深情地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里的泉水美吗?它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孩子们大都举起了手,这时老师让后面的一位男生回答,小家伙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我要上厕所……”于是下面的孩子哄成一片,刚才所营造的教学意境已经荡然无存了!老师似乎有些生气,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因为孩子似乎也没有什么过错,他确实要上厕所。

  这件事倒是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在课堂上似乎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这样的尴尬呢?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老师关注他,同时又能够让老师明白他所想说的是教学以外的事。

  于是我便开始做这样的尝试,一般情况我们上课发言都举左手,如果有特殊情况,譬如:上厕所或者身体不舒服等等,我们都举右手。这样只要看到放下笔举起右手端坐在那里的孩子,我便走近他悄悄地和他交流并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耽误班级整体教学的开展,应该说还是行之有效的。

  这只是我对举手方式的一次小调整,据此我又开始追问:除了举左手、举右手,举手的形式不可以再丰富些吗?举手的方式难道就应该是“五指并拢”吗?原来如此便对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通过这种举手方式的小调整来优化我们的教学呢?我们过去就经常让学生解答判断题时,用手势表示“√”或“×”,这对于大班教学中的反馈还是很有效的。于是我又对这种举手方式进行推广:做选择题我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指数来表示选项,一个手指就表示选(1)或A……在班上组织讨论交流的时候,同意某种观点的时候举手就举“OK”的样子,而不同意的人则举“拳头”表示反对,这种方式的变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班额背景下的教学反馈,实施有效教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这种举手方式的变化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譬如:形式要简单,并且变化不宜过多,如果形式过于繁杂,变化太多都不利于教学的组织,甚至会对教学形成干扰。另外,这种以举手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反馈尽量在学期初就呈现规则,而且不宜频繁更改……

  举手虽然只是教学组织环节中很不起眼的一个细节,但是举手方式的改进却可能给整个教学带来“静悄悄的革命”!

  怎样使举手变得积极有序

  学生愿意举手了,学生举手的方式又进行了优化,似乎举手的问题就没有了,但是我在实践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在我们班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人举手回答问题,有些时候是要求表达的人太多了!这似乎也会影响整个的教学,烦躁、容易乱!所以我又开始考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发言时不至于太乱?我一直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来调整这个“热度”……

  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外地的教研活动,我发现这个地区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举手发言很踊跃,尽管踊跃又不显得躁乱。我仔细地琢磨他们的举手和我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后来我发现孩子们再怎么激动都很少站起来离开凳子,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大都是通过他们的“手”表现出来的:很想说的时候就尽可能把小手举高,激动的时候不停地晃动着小手,再激动些甚至向老师招手……而我们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却是:一激动就会站起来,甚至大叫“我、我”,这样就“乱”了,虽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但对有效的教学组织也是一种冲击。于是我就询问他们学校的学生:上课举手的姿势,学校有要求吗?原来学校对于积极举手的上限要求就是:无论怎样都不可以随便站起来离开凳子,如果你很想说,可以用你的手势向老师表示。后来我就把这种举手要求“移植”到我们班,现在我们的孩子也逐渐学会在举手的时候“激动而不躁动”了!

  就是这样的细节也能让人体悟到一种优质教学管理和有效教学组织的魅力!现在看来举手似乎又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我相信任何问题都是在矛盾和平衡之间的动态发展,继续“关注举手”,我们一定还会面临“新的问题”,一定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潜课程这个概念是PhilipW.Jackson在其《教室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现在的“学程”。他认为在学校中,学校生活、教室生活都是学生成长体验的组成部分,其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他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他想获得满意的学校生活,就必须要理解学校生活的潜课程”。我不由得追问:举手的潜课程意义是什么呢?举手这种形式化的东西,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不仅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交往以及自我的形成,而且还涉及到同教师、家长的关系,因此举手的体验无疑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潜课程之一。在关于举手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曾随机问过一些教师、家长和学生关于举手发言的看法和体验,大家的反应似乎都不像对语文、数学等“学程”或者考试成绩那么重视,但是他们对举手的意义却都有着一种非反思的、潜在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的举手体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无意于还原学生的举手体验,因为“我们回归不到直接经验”。小学生的举手蕴含着教育学中的许多矛盾:自由与限制、学生与教师、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理想要求与现实状况……这里没有任何抽象的理论或者某种规定能够解决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康德把教育称为是一种艺术,这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教育问题也不是固定的程序、规则就可以解决的。尽管学校教育不可能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但是教育者必须要有一种“举手的课程意识”——理解举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举手”作为一种体验课程,它是一种文化产物,学生对它的体验与所在班级、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涵盖学生经历和周围环境的整体体验,并已经成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些也许才是我们关注举手问题的深层内涵的意义所在。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