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把持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评价无疑是教师手中的魔杖。而生态课堂的真正主持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因而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可以学生自评,也可以同伴小组互评;学习效果的检测,也可以自己命题,自己检测;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也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把这些权利落实到位了,主人在生态课堂学习的地位就得到了保证。课堂就会出现“三个共存”的局面:一人为师和生生为师共存;一问一答和“七嘴八舌”共存;桌位整齐排放与多元组合共存。

  二、生态课堂的主导因子——教师的角色转换。

  生态课堂不只呼唤学生主体角色的真正回归,同样呼唤教师主导角色的真正回归。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同时,他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这段话意味深长,如果“教师是学生的教师”不“死去”,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是“新的解放教育”的课堂,而是“驯化教育”的课堂,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因此从教师的角色来说,必须实现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老师”转变成“导师”、“导引者”,也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没有这个角色的转变,主导因子就不可能为课堂的主体因子提供各种需要的、到位的、温暖的服务,更不能为主体因子的学习与成长创设自由、和谐、快乐、尝试的生态体验场。

  生态课堂的活动主体和展示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活动更多地应该退居到“后台”:在课前,利用自习、预习课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建议组织各种学习的形式,点拨学习中的困惑。撮其大要地说,就是将过去教师自学备课的那一套教给学生,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者应该实践和掌握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前像老师备课那样去学习、准备和反复实践,然后才会有课堂上学生展示的精彩。如果把课堂当作战场,教师就应该做幕后的军师,不用充当将军和勇士去冲锋陷阵;如果把课堂当作戏台,教师就应该做台后的导演,不要充当花旦去翩跹起舞;如果把课堂当作赛场,教师应该做场外教练,不要充当运动健儿去拼抢扣杀。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教师的第二个转变应该从“前台”转到“后台”,从“课堂”回到“课后”。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生态课堂就不可能真正开展下去。

  由前两个转变而来的第三个转变就是,教师应该从过去的“主讲”转变到“善喻”。老师不是“操手族”,也不是“无为而治”,应该研究自己作为教师该做的事。比如过去我们以讲为能事,以善讲为荣耀。现在,我们要回归到“教”的本义上去,研究“喻”,以“善喻”为追求。《礼记·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课前的辅导,做到巧妙引导而决不牵着学生鼻子走;预习复习时,做到规范要求而决不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张扬;课堂上学生有了无法解答的问题,做到适度启发打开思路而决不把答案和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喻”者,明也,不做教师不该做的事,不说教师不该说的话,谓之明也;“喻”者,例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现身说法,谓之例也;“喻”者,比也,不说“温暖”说“阳光”,不说“希望”说“绿色”,谓之比也。即使在学生展示为主体的课堂上,如果需要教师来帮忙的时刻,教师若能如此“喻”之,学生怎能不在老师创设并参与的新颖独到而又和谐的类生态的影响之下会心得之,形成内生态的高峰体验,进而排除学习障碍,收获学习成功的快乐呢?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的兴奋点发生转变,从关注学习转变到关注成长,也可以说是从关注眼前的成绩转变到关注学习者的生命状态,也可以说教师的目光应该从“短视”到“远视”。如此转变,我们就不会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我们肯定会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在生态场中的情绪、意志、注意力诸方面的变化,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凡是不利于形成“三维目标”的行为就会被我们主动舍弃。过多的预设,或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而让学生跟着老师转来转去的教学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地“叫停”。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一切就会受到高度的重视。课程的自主选择就会成为可能;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就能成为现实。我们就会主动地围绕学生健康、和谐、快乐、幸福地学习和成长这一主旨设计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考什么就教什么”,即使考得还好,也不会被奉为标兵和楷模。教室里的电脑上锁,关掉外网和互动平台等现象就会遭到大家的指责而从此没有市场。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