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升华教师的实践智慧 ● 冯卫东 让更多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是各地教育科研机构一项主要的工作。但我们也发现,各级各类规划课题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层“厚障壁”,一些课题或者大而无当,或者虚而失实,或者伪而乏真,存在着诸如“开头轰,中间空,结尾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教育教学实践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与效应。 近年来,一些地方组织中小学教师广泛开展和推动微型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蓬勃开展,蔚成大观。 什么是“微型课题” 我们暂且不给它下定义,先来看一位小学教师撰写的一则“微型课题”研究实施简案: 我遇到问题了: 今天作文评讲课我遭遇了空前的尴尬。我挑选了上周作文中的几篇优秀作品,不仅制作了课件,还让“小作家”们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录了音。在播放录音时,小金同学竟然鼾声大起!我急忙走过去。“陈老师,小金是假装睡觉的,”邻座的小汪告诉我,“他刚才还说,这样的作文评讲真没劲,老一套!” 这引起我的深思。课间我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坐到小金身边,跟他聊起来。小金的作文语言通顺但少精彩之笔,叙述清楚却乏细腻之处……这类作文由于处于全班“不上不下”的水平,因此被称为“中等作文”,占三分之一左右。在评讲课上,这类作文既不会被老师作为优秀作文来展示,也不会作为病文劣作来剖析,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难怪小金会“抗议”。 引领中等生踊跃参与到作文评讲中来,传统的做法往往“没辙”,那么有没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另类招数”呢? 我的微型课题: 为“中等作文”定制评讲的“另类招数”。 我的研究预想: 研究用时:半学期。 研究方法:第一步采用文献法,以“作文评讲”为主题词多方收集资料,以此获得灵感点拨;第二步采用访谈法,通过课间和学生交流、《我喜爱的作文评讲课》征文等来了解同学们理想中的评讲课是怎样的,特别注意中等生独特的心理需求;第三步采用“行动法”,如,可请作者组成“小剧组”,按照习作所叙述的情节,表演“作文剧”。由于习作存在着平铺直叙等缺点,“演出”必然干巴呆板,在此情境中,作者应能通过自我反思而自知优劣,进而努力改进自我写作状态。总之,评讲方法力求独辟蹊径,能给予作者较强的积极刺激;第四步采用经验筛选法,尽可能写成研究论文,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投寄报刊。 预期文本成果:一本班级学生优秀作文选,一篇有关作文评讲问题的论文,几篇研究故事或案例。 我的求助: 我希望得到语文组老师以下帮助: 1. 共同分析中等生写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提供各自有研究价值的作文评讲课(或片段)实录,特别是评讲“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的相关资料或信息。 3. 一起研究小学生优秀作文标准,探讨帮助“中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及路径。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到,微型课题研究的要素包括: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的触动描述、鲜明的意旨表达、可行的方法设计、清晰的程序勾勒、大致的成果预期,等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至此,可以给微型课题一个大致的界定或描述: 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确立的小课题。它往往会用到常规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因而不需要教育或学校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认定,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反思、经验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