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微型课题升华教师的实践智慧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怎样“做”微型课题

  怎样“做”微型课题,这绝不是一个“微型问题”,因为它既涉及研究方法,也涉及研究路径;既涉及不同学科,也涉及多个领域(如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等);既涉及人员组成,也涉及流程管理……就这些,我们至少可以写出一本不薄的“教程”。另外,关于微型课题研究的取向,也是见仁见智,有的主张行动(实践)取向,强调“在做中研,研为了做”,还提出“行动即研究”;有的则主张学问取向,认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能形成一定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思维。显然,不同取向也必定有不同的研究形态。

  我以自己不久前完成的一项“微型课题”为例,来谈谈怎样“做”这种研究。

  研究的直接“导索”是,在南通市举行的“名师之路”征文活动中,如皋市下原小学朱亚红老师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中有一段“康”同学的日记:

  “朱老师,从您走进六(3)班的第一天起,我就觉得您像我的那个人!真的!可我从来不敢提那两个字!……我总觉得我就是您的儿子,您就是我的那个人。老师,怎么办?帮帮我吧,马上就要教到写那个人的作文了,我怎么办?我没有呀,真的,我没有——妈妈!从来都没有!……”

  经了解,这是一件真事。“写那个人的作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的一个习作训练:“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你、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今天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实在不好意思的话,就写在纸上给他看。爸爸(或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试试看,哦,别忘了把整个过程记下来,让老师、同学一起来分享。”朱老师告诉我,在她们那里,有同样遭遇和内心矛盾的孩子并不鲜见。

  我决定以“关于‘亲情语文’教学中人道主义‘悖论’的思考与研究”为题开展研究:“亲情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必须引领学生进入、无法绕开的学习领域,其目的之一就是给予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熏染;而如上述对学生情感或精神构成创伤的、非“人道主义”的情形也常能见到,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悖论”。我要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注意积累文本或教学的案例。

  这类课文还有不少,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的《爱如茉莉》、八年级(上)的《甜甜的泥土》等。前文写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至深亲情散发着茉莉般的清香;后文写王小亮父母离异,亲娘十分爱他,而后娘却非常凶狠。八岁生日前一天,亲娘偷偷送来一包糖果,他没敢带回家中,埋到回家路边的一块田地里。第二天早上,由于春天到来,地气转暖,糖果被融化,他用小手挑出一小块泥土,放到嘴里,顿觉甜意透心……我还听过一位青年女教师借班上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父亲母亲》,要学生进行细节(或局部)描写,写父母亲勤劳的双手。很显然,这些都未能顾及特殊家庭的学生。

  其次,认真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除没有给予特殊个体或群体以特别关爱之外,至少还有两点:一是有的主题较为陈旧(如《甜甜的泥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二是一味凸显父母“恩重如山”,脱不了“成人中心”的窠臼。

  第三,尽可能多地搜集将来可以作为立论论据的事实或理论信息。

  如,关于“天下父母都一样(勤劳、仁爱等)吗?”我曾读到如下材料:

  在大学的英语课上,外教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的妈妈》……第二次上课时(大家)得意地看着老师,等待夸奖。老师却很沉重,她用一种悲悯的眼神看着大家,说:“我想不明白,你们的妈妈怎么都是一个样子?都是勤劳的、贤良的、忍辱负重的?你们的妈妈没有偷懒的时候?没有贪婪的时候?没有内心欲求?没有自己的表达?这些你们怎么都看不到?”(《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206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再如,关于传统伦理道德中“成人中心”取向的批判,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力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还如,关于对“少数人”或弱者的态度问题,劳凯声教授曾谈到学校功能发挥的“弱势控制论”,认为“应使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教育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弱者受到关注与重视的程度决定了社会或群体的文明水平。因此,以唤醒和弘扬人性为主题的“亲情语文”绝不能不尊重“少数人”或弱者的人性需求和心理安全需要。 

  最后,在不断反思中,以研究来指导实践,并形成论文。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是教师通过微型课题研究实现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我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多次和语文教师交流,畅谈个人意见与建议,同时也注意听取与吸纳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写成论文《“亲情语文”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悖论”问题》,相信对一线教师面对和解决同类问题、强化独立思维与“反身求诚”的意识、丰富实践智慧等都会有所启发,有所裨益。这里择其解决问题的部分予以呈现:

  首先,要在教材编选(或编写)上慎之又慎,如《甜甜的泥土》一类文章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以为“天下后娘一般黑”),也因而引起不少教者争议的文章不宜入选;而如《对父母说声“我爱你”》之类的作文命题,则宜用商榷语气,改为“你想对父母(或爷爷、奶奶等)说些什么心里话呢?请写下来”;文本内容最好能与当下学生家庭生活的具体情景保持一定距离,提倡多选《背影》一类的经典名篇;建议选入一些表现新的伦理价值观或新型人伦关系(如父子之间、上下辈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篇目,如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等。建议能在文本内容的表现维度上进一步多样化、丰富化,既有情感(亲情)的维度,也有精神、意志等的维度;既基于情感,又超越情感,以此彰显或唤醒奋发向上的人格力量。总之,取材的视域要更宽一些。

  其次,在思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超越教材,既可以对教材篇目适当更易,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摘其中的不足,以培养其批判性、独立性思维。一位青年教师备《甜甜的泥土》一课,就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学生发现了本篇文章中的若干问题。可见,它已经超越了一堂常规“讲读课”的意义与价值。

  再次,教师要适当尊重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的“消极自由”(即不做某件事的权利),允许乃至预先告知他们可以不写,而不要在他们受伤的心灵深处再添加一道创伤。当然,更倡导对他们实行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援助”,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走出心灵阴影,在一个博大的情感背景下,促成他们成为情感健康、心灵和谐的人。

  由此可见,微型课题研究更具个人化特征,不必经过申报、开题和结题等程序;通过“小课题”可以做成“大文章”:既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又能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还能写出有实践价值的论文与更多的教师分享,可谓“一举多得”。

  微型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先进理念、灵动机智的生成与提升,有助于教育教学生态的改善与优化。我们期待,作为教育研究样态之一的微型课题,能对教师的行走方式、生命状态,进而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蝴蝶效应”!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