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落实新课程”可做、可行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个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来落实这些理念?怎样开发课程资源?什么时间开发课程资源?全国各地的学校差别很大,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创造性地理解和落实这些新理念并非易事,能不能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让农村的教师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卧龙区经过不断摸索,终于归纳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一带多。在这里,课本中的“一”就是例子,如同数学中的例题,课外《阅读与表达》丛书中的同主题的若干篇文章就是“多”,如同数学中的练习题。教师重在“一”字上下功夫,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夯实基础,教会方法;在“带”字上作文章,根据教科书按主题编排的特点,带动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多篇相近题材文章的阅读。“以一带多”通俗易懂、便于操作,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使“以一带多”的策略更加丰富多彩。如同一作者的文章“以一带多”,同一主题的文章“以一带多”,同一题材的文章“以一带多”,同一对象的文章“以一带多”,同一写法的文章“以一带多”。另外在“带”的时机上,也分为“课前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中带”(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课后带”(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三种形式。 在卧龙区,“以一带多”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充实和发展。 卧龙区的做法让我们思考:针对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理念,我们能否也摸索出更多类似“以一带多”的教学方法,给一线教师一些抓手,让他们比较容易操作。课程改革已经快7年了,我们总不能让一线的老师总是处于混沌状态,而是应该引导他们找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说,现在一线教师缺乏的不是理念,而是能够落实这些理念的方法。 让读书影响整个教育场 现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限制学生在校时间,但学生放学后如何保证他们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如何使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延续学校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卧龙区的做法就是通过读书活动为学校、家庭和社区搭建一个学生继续发展的平台和纽带。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家庭,家长教育观念变了,他们不再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他们很乐意与教师沟通交流,经常和孩子们一起买书、读书,尝到了亲子共读的甜头。更多的家长从读书中学到了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由出现问题就打骂孩子变为想办法帮孩子解决。家长的变化影响到了家庭人际关系的变化,进而也逐步地影响着社区,社区的负责人常说:“家家都读书,邻里更和睦。”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他们不但长时间享受不到父母的亲情照顾,放学后更是无人督促和管理,容易放任自流或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卧龙区的“同伴共读”,解决了留守儿童放学后孤独和缺乏亲情的问题。家庭距离相近的学生组成读书小组,放学后集中起来,孩子们边读书、边交流,有时共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读书的乐趣和同学的相伴使留守儿童忘记了孤独和烦恼,创造性地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弥补了父母不在家的缺憾。 让“均衡发展”可持续 教育均衡发展是目前全国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城乡教育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学校设施等硬件条件方面,也表现在师资力量、办学理念等软件方面。硬件的问题只要有钱就能解决,而软件的问题却不是有钱就能马上解决的。 当前,全国各地在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作保证,条件好的学校往往不情愿长期做这项工作。而卧龙区的经验是认真面对城乡的差异,以捆绑式评价作为逐渐缩小这种差异的突破口。城区9所局直小学和全区14个乡镇的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结成对子,城区学校不仅要带教学,还要指导对口学校进行读书氛围创设、制度建设、活动策划等相关工作。这已远远超出语文教学改革本身的范围,成为一种全方位的帮扶和结合。 捆绑式评价把城区学校和乡镇校、村小的共同发展和提高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促进强弱结合、共同发展的管理策略。从表面上看,捆绑式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实际上没有认真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捆绑式评价的好处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管理和操作,能够促使合作双方利益相连、共生共赢,便于发挥双方的积极性,特别是更容易调动优势方的积极性。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