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育与生活的“对话”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B. 南京市天气预报:12月24日(星期一),阴转小雨,降水概率85%;明天最高温度8℃,明晨最低温度5℃,东北风3~4级。

  C. 数学专家认为,概率低于1/1000,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买彩票中特等奖的概率只有1/14000000,即使是选号范围小一些的彩票,中到特等奖的概率一般也要1/5000000。有笑话说全世界的数学家都不会去买彩票,因为他们知道,在买彩票的路上遭遇车祸的概率远高于中大奖的概率。

  每出示一个例子,何老师都要让学生进行简单分析,以让他们把生活现象与抽象的概率联系起来。

  之后,开始摸球游戏,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4个纸盒里放有数目不等的黄球、白球;全班分为4个组,每组派2位同学操作,一个摸球,另一个记录;摸球40次;摸球时不能偷看,每次摸完要将球放回盒中。

  课堂热闹起来,大家都积极、认真参与。不久,活动结束。

  “哪一组摸到的黄球最多、哪一组最少?”

  “第一组最多,40次都是黄球;第四组最少,40次没有一次是黄球。”

  “你分析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第一组可能都是黄球,第四组可能都是白球。”

  “第一组盒子里有100个球,只有一个黄球,你相信吗?”

  “不信。”

  “为什么?”

  “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为了验证猜测,教师让学生开盒数球,结果是:第一组共15个球,有15个黄球;第二组共40个球,有20个黄球;第三组共60个球,有45个黄球;第四组共40个球,没有黄球。

  “看来开箱验证了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每组中摸黄球的概率。”

  “第一组P=1。”

  “很好,在数学中,我们把P=1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第四组P=0。”

  “我们把P=0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无论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大家说说看,什么叫做确定事件?”

  “我认为就是在事件发生前就能确定知道结果的事件。”

  “很好,你真聪明。那么大家再看看第二、三组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在一个什么范围内?”

  “应该在0到1之间。”

  “很好,我们把概率在0和1之间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我们再一起算算第二、三组的概率是多少?”

  “第二组是0.5,第三组是0.75。”

  “你是怎样计算的?”

  “我用黄球的个数除以总球数就是摸黄球的概率了。”

  但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试验中摸出黄球的频率和我们计算的摸出黄球的概率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引出了抛硬币试验。活动90秒之后,全班12个小组汇总的数据却表明,硬币正面出现的频率并非预想的0.5,为什么?何老师巧妙地出示了一张表:

  “通过这个表格你发现和你抛硬币次数有什么不同?”

  “数学家们非常辛苦,抛的次数比我们多很多。”

  “观察一下数学家的抛硬币频率和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你有什么发现?”

  “试验的频率是随着试验的次数增大而逐渐趋向于概率,抛几千几万次,就在概率附近稳定波动了。”

  “很好,说明随机试验的次数如果很大的话,试验的频率就会渐渐地稳定在概率附近。”

  对概率的理解就这样走向深入。

  最后是把生活与数学融会起来:“请问一副54张的扑克中,取一张红心5的概率有多大?”“请你设计一组扑克游戏,对方获胜的概率为四分之一。”在游戏的趣味中渗透数学思维。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简单。

  “在刚刚结束的元旦游艺活动中,有一个全校大抽奖节目,中奖的概率为10%,我们六(2)班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抽奖。你估计一下我们班会有多少名同学得奖?”

  “四五个人,因为全班有47位同学。”

  “如果我们班有10个人获奖,是不是说明中奖概率有问题,不是10%呢?”何老师“将”了一军。

  “我认为这不是概率有问题,是我们班同学的运气好。”

  “的确,概率没有问题,随机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大家中奖的人数高于预期,是因为大家的运气好。”

  课后研讨中,有专家称,这节课“具有儿童的味道”。

  这正是湖小所追求的:数学教育要有儿童立场。

  早在1999年,湖小就开始尝试将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当时,他们只是从革新教法学法的角度,将一系列生活元素加入数学课堂。而后,他们又进行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研究。但直到2004年,他们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才逐渐深入、成熟,开始走上“身边的数学”之路。

  “身边的数学”,核心词是“数学”,也就是说,数学课要有生活味,但不能丢弃“数学化”。何老师的这堂课,从开始的第一秒钟直至结束,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用数学方式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身边的数学”,强调将“生活”界定为“身边的”。这首先是要树立儿童观念,教育离开儿童的角度可能就是枷锁,这就说,学习内容、教学情境必须充分考虑、尊重学生有价值的经验。但是,课堂不是儿童生活的照搬,而是要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化繁为简的提炼、加工。显然,何老师的课堂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高于他们的生活,因为教育不能忘记引导的责任。

  “身边的数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热爱学习、珍爱生活。湖小校长邓雪霞说:“我们希望经由数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关注数学;经由数学的学习,引导儿童享受生活,进而享受数学;经由数学的学习,引导儿童提升生活,进而提升对数学的理解。”反观何老师的课,轻松而不放纵,有趣而不低俗,始终在数学的轨道上行进,但轨道的前方,指向生活,指向生命。也就是说,良好的数学教育,是要提升儿童生命的品质,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望。

  由此看来,湖小的“身边的数学”,不仅是在寻找解开数学与生活关系网的密码,而且试图开辟通向理想教育的羊肠小道。

  生活与教育,剪不断的关系,说不完的话题。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