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学习的价值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三、《历史与社会》理应阐发的历史学习价值。

  那么,《历史与社会》课程到底应该阐发什么样的历史学习价值呢?

  首先,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经历也十分有限。在这个短暂和相对狭隘的人生经历中,人类可能体验到的文化生活和个体幸福同样有限。很多时候,人们会抱怨“生不逢时”,抱怨自己没有遇到“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才有了现在的平庸。有的人甚至会对现实百般挑剔,他们相信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混乱无序的,因此自己也注定是无聊和没有希望的。或者即使没有这样的悲观想法,人们如果不能借助历史为存在定位的话,也很难对现实生活有明智的看法,同样会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种种借口。

  另外人们经常还有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没有历史常识,而是不具备应有的历史视野、历史判断力和批判能力。于是他们借助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肢解历史,把历史事实过分地夸大或缩小。结果,要么沉迷于过去的“盛世”、“圣人时代”,要么“愤世嫉俗”,要么恐惧人类曾有的野蛮、残暴和罪恶。

  面对上述种种现象,《历史与社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导学生亲近现实社会,培养他们有能力在现实社会中谋求个人的幸福。因为现实社会在人类过往历史中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它仅仅是一个站点。个人只有善于把握“此在”的意义,才能在这个站点中真正谋求到个人的幸福,那么是什么使“此在”变得有意义呢?历史啊!

  同时,这门课程还相信:学生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中发现大智慧,可以从传统玩具的制作中体会到健康成长的含义,还可以从家乡名称的来历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科课程中,历史可谓无处不在,但它都与拓展学生的视野、延长其文化生命、丰富其人生阅历密切关联。因此换个角度说,服务于公民教育的历史学习价值,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借助历史寻找到面向现实、积极的社会定位。如果不具有历史视野,这个定位亦缺少文明的价值,故难存人文的真意义。

  其次,历史是人类集体的记忆,人们只有通过集体的记忆来感受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意义。所以,是历史帮助我们成为“集体中的有意识的自我”。同时,真正有意义的自我,也需要在集体记忆中成熟,没有人可以脱离集体的记忆而存在。对此,《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中通过“十个主题轴”进行了简明诠释。

  (1)文化。认识不同文化的共同特性;信仰体系对文化的影响;人们接受理念和信仰时文化在其中的影响;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历史学和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共同构成学习单元。

  (2)时间的连续与变迁。理解历史根源,定位自己;在重构历史中,知道我是谁,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自己和过去的联系;了解世界的变化以及未来还将发生什么变化。仅涉及历史学。

  (3)人、地与环境。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形成学生地理意识和对世界的空间看法;地理学习技能;地形的形成;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虽是地理学主导的学习领域,但无论是区域研究,还是探究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不借助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视角。

  (4)个体发展与认同。人们学习的方式;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做事与行为方式;人们的学习和感知受什么影响;人们如何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其中所涉及“对各种人类行为方式的认识”和“基本需要”这类课题是要历史学科参与的。

  (5)个人、群体与公共机构。学校、家庭、行政部门等公共机构的形成、作用和影响;公共机构如何维持和变化等。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共同构成学习单元。

  (6)权力、权威与管理。围绕权力、权威、统治结构的发展历程,了解什么是权力,谁掌握权力,如何获得权力,合法的权威等课题。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共同构成学习单元。

  (7)生产、分配与消费。需要生产什么;如何组织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等。历史学辅助经济学发挥作用。

  (8)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变革;从历史学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在变革中如何维系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和信仰。历史学和公民学等共同构成学习单元。

  (9)全球关联。围绕对全球联系重要性和多样性的理解,开展人权、宽容、尊重等多方面的教育。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共同构成学习单元。

  (10)公民理想与实践。什么是公民参与;我如何参与;公民含义的演进;平衡权利与责任;公民角色等。历史学和政治学、文化人类共同构成学习单元⑤。

  显然,在这里历史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科概念,所谓“历史学”的概念,也仅有象征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过于严格划分学科界限的社会科是冒牌的社会科,《历史与社会》也不例外。饱受诟病的“拼盘式”社会科,不仅仅是批评它人为地切割了历史、地理和公民三个学科,或者太看重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批评它没有顾及公民教育的实际效果。所以,拼不拼盘并不是问题的焦点,关键是“拼”得好不好。无论是综合课程中的历史学习,还是分科课程中的历史学习,如果不具有公民教育的特质,它就失去了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教育意义。

  因此,当社会科中大量的社会史、文化史、艺术史内容冲淡了传统历史学内容,历史学中政治史、经济史独领风骚的局面风光不再时,这反而强化了历史的学习价值。《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也应该借助大量、鲜活的新知识、新视角以及新技能、新方法,去不断地完善自己。既让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有整体把握,又让学生能够向下看到大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改变过于偏重宏大叙事、注重英雄史观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亲近、灵动的;同时通过大众史观的学习,不断提升历史学习中关于尊重差异,建设民主、法治等方面的人类价值。

  “历史这个词有其广泛意涵,它通过不同层面,将知识——大部分的可知的过去以及几乎每种可以想象的未来——传授或显示给我们。”⑥ 这句话,能够为《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做一个小结。凡是人类历史中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并使自己永不松懈地沿着更为公正、宽容、文明、幸福的阶梯上行的内容,都是《历史与社会》中所必需的历史学习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这样的历史学习内容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的。

  注释:

  ① 既指综合形态的社会科课程,如《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也指分科形态的社会科课程,如《历史》、《公民》等。

  ②“一体”指公民教育这个总目标。

  ③ 比如,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相关课程都考虑在内,使知识、技能和态度这类课程目标在各学段都能够连贯地实施。

  ④ 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第81、78、501、532页。

  ⑤ 赵亚夫著:《学会行动:社会科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275—276页。

  ⑥ 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三联书店,2005年,207页。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赵亚夫)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