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系列之三 读书?读课?读人 ——一个县级教研员的思考 教育研究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要有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实践。教研员是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一座桥梁,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辟一条广阔的通道,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形成学、思、写、行、研、教融为一体的研修模式,真正体现知行结合。这个过程是理念与课堂之间的对话,是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书本知识与校园生活之间的对话。 阅读经典 当前,很多教研员缺乏真正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而是将自己固定在某个学科的范围内。在这样的视野中,只看到一小池止水,从未有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的触动,自然难以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这种状况导致一些教研员以自己的视点为工作圆心,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收缩到一个狭隘闭塞的时空中,以致缺少自我省思,工作状态沉闷,难以创新。 教研员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教研员要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保持自己的思想锋芒,就要与经典为友,以大师为师,做一名永远的真正的读者。 有人说,“和精粹文本对话,和杰出人物对话,和高尚灵魂对话——这已成为我精神生命的呼吸。”阅读更应该成为教研员精神生命的呼吸。同时,教研员的书香、书韵、书情、书魂,会如春风化雨般熏染教师的心智,有无为之益、不教之功。教研员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并主动成为推动教师读书的力量。 几年来,笔者不仅自己读书,还利用各种机会倡导教师读书。一方面向教师推荐一些书目,如人文思想类、教育教学理论类、学科教学类等。另一方面倡导教师成立读书小组、读书俱乐部、读书会等,并为这些小小的读书组织制定相关的规约与章程:① 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推荐的书;② 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针对阅读内容联系教育实际脱稿阐述自己的阅读收获;③ 每个月交一篇读书随感以供交流,等等。 思想是教研员、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教研员和教师的发展、创造与智慧全在于思想。独具一格、标新立异及特立独行,这是思想的深层特征。对教研员而言,更多的是对教师价值的发现,对教师潜能的挖掘,对教师力量的发挥,对教师个性的发展。教研员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和创设“学术研究至上,教师发展第一”的氛围,尊重思想自由,成就教师,使其在读书中实现专业成长。 阅读日常的课堂生活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常常表现出对教师心灵和生活的漠不关心与格格不入。笔者曾参加一次 级教师研修,一位 主任在讲台上照着讲稿照本宣科,作《中小学教师如何作研究》的报告——从选题的科学性、操作性、实用性一直说到变量、自变量……接着摇头晃脑地解释什么叫无关变量,什么叫标准化实验……听讲的教师如入五里云雾,于是,先是窃窃私语,继而哗笑不已,后而进进出出,甚至扬长而去。虽然期间这位主任威胁说如果不保持会场安静就要拖堂,但仍然无济于事。直到组织者一再声明,会后点名不在的教师不给出具报销发票,大家才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地被捆绑在会场上。后来,我了解到, 主任给我们“讲”的书是很多年前出版的《学校教育科研》。其间,他还语出惊人地说,论文不能出现第一人称的“我”字,否则就“格杀勿论”。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而又愕然不已!研修活动结束后,这些经过各个学校精挑细选前来参加研修的学员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实际上,新课程已经推行几年了,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校本教研已在各地渐次开展起来。然而,我们的一些研修活动组织者仍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旧教材”。自然而然地,作为教师第一福利的研修,蜕化演变为对教师的一种折磨。 那么,教研员应该为教师组织和策划怎样的研修,怎样的研修才是教师们所需要、所向往的?只有来自于课堂,回归到课堂,并服务于课堂的有的放矢的研修才是教师们所喜闻乐学的。同时,注重参与和互动的研修才能激发教师们研修的热情与思想的融入。否则,研修便成了浮泛空谈,其结果,势必如上述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