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中学该怎么做 ●吉 林 卢文祥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也内在地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 作为科学教育中重要载体之一的生物学教育,理应在引入生态文明内涵上担负更多的责任。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中学生物课程开始引入生态学内容,至90年代初,生态学内容已在中学生物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001年出版的一些初中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已不只限于特定的章节,而是将“人与生物圈”作为构建教材知识体系的主要线索。尽管教材中的生态学知识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态文明,但是它们是生态文明内涵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工程”专题(选修3)以及初中生物教材《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健康的生活》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发展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关键因素。由此,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在教学中若能从人类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产生的必然性,将有利于学生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走向。 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生物教材中,许多章节都强调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如初中生物教材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高中教材中的《农业生态系统》及“生态链”的相关内容都阐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多极系统。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由生物和非生物(无机环境)构成的。大气、水和土地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和耦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的生物无机环境,孕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工程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及信息工程环境等,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都告诉学生一个事实:生态系统的运行遵循着系统互动规律、耗散结构规律和物质守恒定律。盲目追求高消费只会将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快地耗尽,造成生态链条不稳固。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分析生态文明产生的必要性,将有利于学生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 2. 重新认识“人类能征服自然”。 世界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并从整体上指导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类能征服自然”、“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由来已久,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人类尺度论:人是万物的尺度,进而,人成为世界的立法者:人为自然立法。实践告诉我们,在这种世界观支配下的实践活动已经遭受到了自然界的巨大报复,人类已经尝到了生态失衡的苦果。在世界观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而在实践观上要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促进两者的辩证统一是生物学教学的关键。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活动和典型案例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教育。比如,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专题(选修3)中明确提出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改变人类能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走生态经济之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也提出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的具体要求。这些都为塑造学生的世界观,进而影响他们的实践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3. 播下生态伦理的种子。 生态伦理世界观以文明有机性为价值基础,强调各种伦理要素和文明要素,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和生命有机性,以伦理的整体合理性和整体的伦理合理性为最高价值取向。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高中教材中《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初中生物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