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系列之二 为爱与美的教育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片段 ● 本刊记者 赖配根 施久铭 那是一年暑假。 “求求你,戴校长,把我孩子转到你们学校吧!”在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淮安实小)校长戴铜办公室,一个磨了半天的家长几乎是哀求了。 戴铜心里一软。“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我们学校对中途转学控制是很严格的,您的孩子在别的学校也不错,再说都要上三年级了,况且我们的毕业生也不都能上非常好的初中。” 谁知家长不以为然。 “我不是冲着这个来的,我看中的是你们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我邻居家的孩子在你们学校读书,每天上学比我孩子迟半个小时,放学却早1个小时,晚上少做一两个小时的作业,这些时间孩子可以休息,可以看书,可以锻炼。戴校长,你算算,小学6年,一年365天,这样下来的差距有多大?我的孩子一定要转过来!” 戴铜终于“破例”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最重要的 年届100的淮安实小,抱持宁静,远离喧嚣。 “我们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是‘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戴铜说。 一所学校要做到这朴实的9个字,必须下数字无法形容的苦功,外加一份对教育良知的坚守。 戴铜有个习惯,每天早晨,只要不出差,他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教师和学生。“我向他们微笑,他们也满脸的笑容,如果有什么烦恼,刹那间都烟消云散。” “几年前的一个清晨,两个五年级的女孩一蹦一跳跑到我跟前,伸出小手示意要跟我说话。我弯下身去。‘校长,校长,我得了进步奖。’我故作惊讶:‘真的?’‘真的!还有她。’我背后是一排长长的展版,贴着这次数学竞赛获奖学生的名单,孩子们已经把它围得严严实实了。她们把自己的名字指给我看。‘你们真不简单啊,我祝贺你们!’其实,进步奖就是奖那些原来基础不太好,现在有了提高的孩子,但她们是那么兴奋。” 戴铜深刻地体验到了一个道理:多设一个进步奖,就多了一批幸福的孩子;多发一张奖状,就多了一个自信的孩子。 由此,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个班级都要给孩子们发奖状,奖励项目层出不穷:有学科活动的优胜者,还有进步之星、数学之星、体育之星、读书之星、优秀少先队员、新三好生、小画家、小作家…… 每个孩子都享有自信、快乐、尊严。 而淮安实小的教育追求,就是要培养出“健康、快乐、文明、诚信”的新一代。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要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戴铜说。 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师的心中写下11个大字:每一个孩子都是最重要的。 淮安实小有一个硬性规定,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参加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名师来我们这里借班上课,我们要求班里所有学生都参加。有的名师提出只要班上的部分学生,我们说不行。学具不够,我们可以买,可以做,但整个班必须都来,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个原则。” 教育是对每个心灵的关怀。 “孩子只有成长发展的先后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别。一个孩子在班级里可能只占几十分之一,在年级里只占几百分之一,在学校只占几千分之一,但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就是百分之百。” 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爱生如子”。 这不过是最朴实的教育要求。然而大爱无言,大道至简。 “我们接纳了一些残疾孩子,有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有个孩子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每天都坐着轮椅,还有一个小阿姨陪着。为了这个孩子,我们一直把她所在的班级,放在一楼,并在厕所里专门为她设计了坐便器,还给小阿姨准备座位,家长非常感动。毕业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拉着校长到操场拍照片,留作纪念,她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 教育不轻言放弃。 “我们相信,每个人在世界上都会有一个位置,并能在这个位置上发挥作用,古人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 教师们都熟悉戴铜的一句话:把教育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把纯洁的爱铺撒到每一个幼小心灵上。“绝不能因为暂时的成绩不理想就漠视他们,绝不能因为暂时的行为习惯较差就歧视他们,绝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就放弃他们。” 当有的学校把许多精力花在学习尖子身上的时候,淮安实小却下大力气开展“爱心补救”工程。 每学期初,淮安实小与每个教师要签一个特殊的责任状——关爱潜能生,实施“爱心补救”,即对潜能生要有“五心”:有爱心、有热心、有细心、有耐心、有恒心,要进行“四补”:补学习兴趣、补学习习惯、补自信心、补基础知识,另外还要采取“三多”政策:让他们多发言,对他们多面批、多鼓励。 “说到底,就是要给潜能生实实在在的关爱,让每一个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看到成功的希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一年级谷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那么聪明,那么可爱”。下面是她教育生活的一个片段: 一天下课后,一群孩子围上来。“谷老师,我会读拼音了。”“谷老师,我也想上台带小朋友读拼音。”……孩子们七嘴八舌,谷老师听着,笑着,不时说:“你真棒!”“好好努力!” 忽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传来:“谷老师,我每天都读了,可老是不会读。”原来是蔡文文——近来他的语文学习状况一直不理想。谷老师把他拉到身边,摸了摸他的头:“不要着急,今天放学后谷老师来教你。你一定能学会。” 放学了,蔡文文和其他几个学生留了下来。谷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读,每个字都读好几遍。1个小时过去了,读会了的孩子早已回家了,只剩下蔡文文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不会读。”谷老师也希望早一点回家,但她依然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带蔡文文读,并耐心地讲解每个字母的发音特点。半个小时过去了,蔡文文能够读对部分字母了。谷老师赶忙鼓励:“嗯,读对了。”“不错,读得好。”“真聪明,又读对了。”读到复韵母时,他又犯难了,谷老师一丝不苟地把发音口型做给他看,让他学着。又是1小时,蔡文文终于都读对了。时钟正好指向晚上7点。 第二天上课,从不举手的蔡文文举手了。这一天,他获得久违了的一颗星星和老师同学的掌声。从此以后,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举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字也写得越来越工整了。令人高兴的是,在学校组织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蔡文文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类似的故事,也经常发生在其他教师身上。 “我总是给老师们讲,你把一个好孩子教好了是应该的,你把一个潜能生教好了才是功德无量!”戴铜说。 潜能生几乎都变成先进生了,学校教育才可能发生整体的良性变化。 还是用数字来说话吧。今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淮安实小一年级至五年级近6000名学生,语数仅7人不及格,一个年级25个班,班际均分最高的和最低的只相差2.95分;其他学科成绩每个年级班与班之间平均分也相差很小。 戴铜说:“每次考后我不是问年级主任考了多少分,而是问班级之间差异有多大。如果班与班之间相差很小,我就非常开心。我也不希望看到一个班级里面只有一部分冒尖,如果是这样,我就很心酸。如果只是部分孩子、家长高兴,那么这对其他孩子、家长来说是一种不公。” 这就是淮安实小的教育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