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学生们打开了思路,有的说想像大儿子那样去田间锄草,让家里有粮食吃,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有的说愿意像二儿子那样编织鸡笼,到市场上去卖钱。我立即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现场采访,好让他们在口语交际中感受到大儿和二儿的好品质。 正当我为这段“从整体入手、关注学生兴趣,集综合性训练于一体”的设计暗自庆幸时,两位学生的窃窃私语泼了我一盆凉水。“其实,我根本就不想像翁媪那样,满头白发多可怕呀,只不过是公开课,老师的意思就是想让我们把一家五口都说到,那就说呗!”另一位学生附和着:“就是,我最羡慕小儿子,大儿和二儿太累了,有什么好的。” 听了学生的对话,我片刻的欣喜立即烟消云散,耳边回响起刚才课堂上向学生“求救”的声音“难道你们都想像小儿那样生活吗”? 这次试教,我不能不说,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诗境。表面上看,学生已真实地体悟到美好的乡村生活,甚至是陶醉其中,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与诗词中的“情趣”相见。因此所谓的情境也只是学生揣测老师的意思,迎合老师而说出的假话,这都是老师一厢情愿“逼”出来的虚假繁荣。 随文而醉的入境之路 两次试教都以失败告终。细细反思,我意识到诗歌作为文本形式是属于个人的,是作者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同课堂教学相矛盾的。而诗歌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属于群体的,这和课堂教学是统一的,我们可以在个体感受的基础上建立起属于群体的意象,也恰好符合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 也就是说,古诗词教学要披文得意、缘意学文,固守住语文本体,首先就要保护诗词以完整的形态存在,而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本身——“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只有“口诵心惟”,才能在读中悟情。 另外,诗需要保护,学生也同样需要保护,尤其要保护学生以自然的状态生存于课堂,试想,学生一旦丧失自我,又怎能融入课堂?走入诗境更是无从谈起。儿童有着天然的形象思维,想象是他们乐意为之的思维方式,那么何不就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从而品出意象,品出情趣,品出诗词意境呢。 于是,第三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 猜想释题。 古诗词题目即文章额头,本身就富含信息。所以读诗须先解题,这是品诗的必由之路。《清平乐?村居》中的“居”字看似平常,却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题文照应,统领全诗,隐藏意境。 师:“居”字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 )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看着第一个字,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生:第二个好像是一个人站在屋檐下。 师:想象真丰富,大家看(指着字)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你瞧,汉字多有魅力!很多时候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光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了。 这个环节,看似解题,实为引领学生初入诗境。人在房中是为“居”,而这首词着力表现的正是人景相融的和谐之境。教学中,学生在欣赏厚重古朴的图画文字时心灵也浸润进传统文化的世界,不自觉地亲近了诗境。 2. 想象画面,欣赏意象美。 “诗中有画”说的是要借助想象来帮助理解诗境。教学中必须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去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画面。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去复现诗句中描写的实物,如:低矮的茅屋,清澈的小溪,青青的小草;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再造出意境中含有的“虚景”,如:清脆的鸟鸣,沁人心脾的莲花香……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读着诗句,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看到了一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房顶上面是金黄的稻草。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你描绘了这一家人优美的生活环境。 生:读了第二句,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他顶着烈日干活,汗水都把衣服弄湿了;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着莲蓬。 学生在自由的想象中,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词的意象。他们的想象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因为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诗词中固有的意象显得更加灵动、鲜活。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读懂诗句、以“画”解诗的过程,他们表述出来的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有色彩、有情趣、有生命的图画。换言之,这是在以“画”赏诗。 3. 品味语言,感悟情趣美。 那么品诗到底品什么呢?朱光潜先生对此有论述,“类似于‘诗眼’,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这便是品所谓的“佳妙”之处。 而如何引导学生去品诗呢?在这次设计中,我大胆摒弃了那些精雕细刻的花哨形式,顺应学情,去追求自然真实的教学状态。我们一边诵读一边想象,用生动的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复活了。 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放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 师:是呀,老两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翁会对媪说:“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他那小腿还摇晃呢!”媪可能会说:“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生:媪还可能说:“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翁对媪说:“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