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家所说的、想的一切都包含在一个词中了,谁知道? 生:相媚好。 师:这“相媚好”表现了老两口…… 生:(自由)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师:好一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妻,谁能读出他们的绵绵情意?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从哪里看出小儿子无忧无虑?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仰卧、侧卧。 师: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还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还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 师:谁还能用朗读表现这样的小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吧。 生齐读。 学生的想象多么生动、鲜活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叫好。一个“相媚好”,学生品出了翁媪白头偕老、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一个“卧”字,他们品出了小儿自由自在、天真无邪的童年乐趣。这般情趣、这般幸福、这般田园之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至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入情入境了,他们用想象紧贴文字,用心灵感受着诗歌意境。但在我看来这仍是不完整的,因为学生的感悟中冷落了词中的“大儿和中儿”。于是,在下一步教学中我“故缪迂回”地引导学生去体悟另一种幸福。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会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钱。他们为这个家忙碌着,有了他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 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感受到“人在画中游”,让我们伴着淡淡的音乐,美读这首词吧。(播放音乐《青溪流水》) …… 师:看到这恬静的乡村美景,这和睦的一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 生:非常羡慕这五口之家。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羡慕之情的? 生:“白发谁家翁媪?”中的“谁家”表达了羡慕之情。 生:作者还可能想到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他们到什么时候也能远离战火,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好一个安居乐业呀。那就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重读村居吧。 …… 学生走入诗境,也就走近了人物,走近了作者。当我回过头再请他们从整首词中选一个词概括这幅“村居图”时,学生们找到“醉”,因为一家五口和作者都被安宁美好的村居生活陶醉了;他们还找到了“喜”,因为一家人远离战火,生活得其乐融融。如果说感受到一家人的幸福是入境,那么,用一个词概括村居则是回味情感的过程,是出境,一入一出之间,学生的心灵也会随文而“醉”。 古诗教学,切不可让经典文化在花哨的教学形式中褪色。三教《清平乐?村居》,我体悟到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并不是一味去寻求诗词的表层意义,而是带领他们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真实地融入诗境。而想象在品出诗词情味、意境中的作用,古人早有论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展风云之色。”(《文心雕龙》)对此,《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今,诵读经典诗词,想象精美图画,入情入境,滋养心灵,成了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不懈追求。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