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系列之四 百年老校的教育生命图景 ——记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 吴慧泉 小巷深深,弄堂交错;南音缭绕,木偶跃动。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泉州,通政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通政)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在老城区的中心。 历史的鼠标在这里轻轻一点就是“100年”。百年的教育理想与千年的闽南文化相辅而行,为古城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注入着智慧和文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泉州教育的“老字号”,通政在其百年的行进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如今,她又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精彩的教育生命图景。 教师的成长需要从细节上引领 在通政的教育生命图中,教师是一景。通政总是把引领教师成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不放过细节上的引领。 有一次,学校升国旗,一个学生忘了穿校服,班主任要求家长马上给孩子送来。紧赶慢赶,校服拿来的时候升旗仪式已经开始了,家长白白跑了一趟。 这件事,学校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这位班主任,学校领导还当面诚恳地向家长道了歉。 “为什么明明知道送校服于事无补,还要增加家长的负担?为什么一定要对学生造成思想压力?”校长杨鹏鹏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通政的老师们反思的事,事情似乎并不大,看起来只是一个细节,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小视:作为一个好教师,不应该把学生一时的错误放大,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妥善处理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唯此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杨鹏鹏说,我们常说教育为社会服务,其实最直接的服务就是家长。所以在我们教师中除了日常强调有合作、学习、奉献、创新等精神外,还要有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思,教师们成长了,在他们的视野中开始关注教育中的细节问题,因此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赞誉。 通政教师让社会称道的更多的是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这几年在基建款还未还清的情况下,硬是挤出上百万元的培训经费,给教师们创造了许多开阔视野的机会。 学校领导开玩笑说,通政老师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喜欢“抢”前排的座位。“恨不得把讲课老师的知识多抠一点儿回来”,邱熵的这句话道破了老师们抢坐前排位置的心思,他们有着一种自觉充电的紧迫感。 学校要求,每个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都要作专题汇报、交流,以达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效果。 2002年,教导主任李春花到北京学习,带着自家的录音机和十几盒磁带。学习没结束,磁带就用完了,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办法,她只好拼命地记啊记啊,生怕漏掉一点精彩的内容。就是这次学习得到的启发,李春花与同事共同设计、完善了一套新的学生评价方式——“金星伴我行”成长评价,在泉州市小学中率先推出。 在别人眼里,外出学习好像就是变相的度假。但是通政年轻的省优秀教师曾凤蓉去了两趟北京,有一次还住了半个月,至今连长城都还没去过。 “都说外出培训是通政教师最大的福利,这话确实不假。这几年,学校把热爱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老师,一个个送出去学习,提供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目的就是促进我们更快更好地成长。”曾老师介绍说。 何蔚是学校里许多迅速成长的教师中的一个。早在6年前,被同事称为“鬼才”的她,就对一些挂着“课改”之名,表面热闹、实质空虚的课堂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她到北京赛课,获得全国第二届新世纪小学教材研究课一等奖,因其“回归自然课堂”的教法,受到现场评委和教育部有关专家的肯定。后来两次被教育部有关专家点兵,先后到郑州和石狮召开的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示范课。 在学校领导的眼里,每一位教师都是优秀的,都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所以抓住机会让他们去历练。面对教师在全国、省、市的各类比赛中的捷报频传,学校在激励教师的同时也没忘记提醒他们:“获奖不是目的,目的就是锻炼。” 学校通过每期的校报《家校通讯》,向家长展示通政教师的实力和风采,这之中记录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名字: 付宜清,获全国第三届新世纪小学英语研究课一等奖;获省“闽教杯”中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吴秀梅、黄绿红,指导学生参加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获团体金奖,并获“全国创新型教师”称号。 吴为景,获2001年~2005年福建省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 廖莉莉,被评为省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 王俊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吴婷婷,省、市文艺节目创作获奖者。 …… 教师整体的实力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通政实施的“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工程”和“名师工程”,既壮大了实力,又提供了动力。近年来,全校有62%的教师荣获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在百年老校的新征程中,让人看到了通政坚实的脚步。 把解决问题作为学校发展的契机 “佩实书声远,通政教泽长。”曾经的通政,有曾经的辉煌。它的前身是私立佩实学校,诞生于1908年,由一批爱国爱乡的旅菲侨胞捐资兴办。以几处旧宗祠为校舍的佩实学校,因其办学成绩优异而名声远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