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就是我们的一切 通政楼是一幢建造多年的教学楼。一天一根老化的电线掉了,在楼道上吱吱冒烟,师生们望而却步。 杨鹏鹏闻讯赶来,迅速登上一张桌子,果敢地拉下墙上的电源总闸。 “小心哪,校长!”楼下的女教师冒着冷汗喊道。 “没事!”跳下桌子的杨鹏鹏顾不得拍去灰尘,又赶紧拨打电业局的电话。 这一幕印在许多老师的脑海中。现在回想起来,杨鹏鹏只是淡然一笑:“校园安全,校长责任最大。危急关头,校长不上,难道让老师上?” 这几年,校园安全的事真没少让杨校长操心。那一阵子,新建的教学楼刚开工,地基里的8个孔桩需要加固。机器刚挖到七八米深,地下水就汩汩直冒,抽也抽不完。8个孔桩就像8口大水井,万一哪个不小心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学校请来建筑专家会诊,专家们也无计可施;长此下去,还将危及周边民房的安全。杨鹏鹏那段时间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做事很容易,但做成事很不容易。”杨鹏鹏百感交集。10年间,老师们深知,为改善通政的办学条件,他们的校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杨鹏鹏并没有把“功劳”揽入自己的怀中,她说:“这一切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特别是有‘老黄牛’之称的副校长郑文荣,更是难得、难遇的好搭档。教导主任李春花、庄丹华既在一线担任语、数课堂教学,又抓学校的教学管理,从不叫苦叫累。况且,与前任校长相比,自己做成的事不值一提。” 她说的前任校长许秀甲,是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通政奉献了一辈子,当了20年的校长,留下了为建学校鞠躬尽瘁、“三进”医院的动人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校长、老师更替,但百年老校团结、求实、奉献等精神,都在通政薪火相传。在通政10年,杨鹏鹏宁愿不设专门的校长室,长期与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办公,她不怕有人笑她寒碜,还经常开玩笑回应:“我们没有校长,只有校园!”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个“荷花原理”:校长、干部和所有教职工,犹如红花、绿叶、白藕,都是同根所生,应该同兴衰,共荣辱。是啊,对于通政的干部和教师来说,学校是他们赖以成长、体现人生价值的“一切”。 “让每一个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是肖川博士给校长们的一条建议。杨鹏鹏牢记在心,用她的温情和细致,将集体的温暖永驻于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 学校为全体教职工设立生日档案,每位员工过生日,杨鹏鹏都要带领学校工会同志送上祝福和蛋糕。不管哪位老师生病,不管自己有多忙,校长都要亲自登门慰问。学校一位教师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孩子的工作无着落。校长主动伸手援助,四处帮助找工作。 一个个的温情故事,杨鹏鹏自己一直藏着掖着,但却在教师中成为美谈。说起自己的学校和校长,通政的老师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好。杨鹏鹏时常提醒教师:“好就意味着满足。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好,千万不要对着放大镜说话!”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通政的荣誉室里又增加了许多奖牌:泉州市文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省模范职工之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先进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 “小巷情结”激励师生不断创新纪录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当初也曾艳羡别人学校面积之大、设备之全,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母校不是最阔绰、最先进的,但她正是以那种‘隐’于闹市而不彰、身负历史而不耀的一贯姿态,百年积淀而成了扎实沉稳的育人之道。”最近,通政1997届毕业生、当年高考理科英语全省第一名的张 ,专为母校通政百年校庆寄来《古学隐于市》的文章。 另一名校友,1983届毕业生、现执教于复旦大学并兼任《新民晚报》“夜光杯”专栏作家的戴蓉,也有相同的感怀:“后来,我走过很多高等学府。那些漂亮的校园风景、高端的技术设备、浩如烟海的藏书无不令我惊叹。然而没有一处,像我的小学一样,躺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犹如一个亲切的故人,无须刻意想起,自然也不会遗忘。” 校友的通政“小巷情结”,已在生命的田野上扎根。它又像不断生成的养料,滋养着校园里那棵有百年记忆的老橡树,催新芽吐新绿,向教育的苍穹昭示通政无限的魅力。 长期以来,通政推崇一个“盆景原理”,即要求教师要像园艺师对待盆景一样,全情投入,呵护每一个学生,精心教育培养,在学生幸福成长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10年间,又一茬出色的“通政新苗”破土而出,让老校友们看着激动万分,让在校的学子羡慕无比,让老师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洪佳靖,2001年福建省唯一当选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现就读于厦门大学。 王微微,2001年高考福建省文科第一名,留学美国。 周宗伟,2002年高考泉州市理科第一名,清华大学在读研究生。 吴思凡,2003年获福建省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吴诗士,2004年高考福建省文科第一名,考取了复旦大学研究生。 陈彬妮,2004年荣获CCTV“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形象大使”称号,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 孟子旸,2007年获得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赛一等奖。 董张帆,2008年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福建省一等奖。 …… 看了这份名单,现任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的徐伟福学长感慨万千,当即决定再次慷慨解囊,出资100万元,兴建一幢教学楼。 荣获“福建省首届优秀企业家”称号的老校友柯贤道对通政有至深的感情,多次捐资为学校添置设施,铺设水泥操场,兴建教学楼,设立奖教基金。 泉州市优秀企业家郑敏敏、蔡沧洋、郑振声等校友也多次为母校的发展捐款捐物。 老校友郑福生是著名军旅画家,在为母校敬献珍贵作品的同时,主动为全校爱好美术的学生开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杨飞岚校友已87岁了,仍在协助母校编写、出版校报。 泉州市著名书法家张春霖校友不顾80高龄,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房里,一遍又一遍为母校书写“通政楼”、“校友楼”、“佩实楼”9个大字,直至创作出最满意的作品。 …… 有人说,相比于中学、大学,小学的学生一般对母校的感情要淡得多,但通政的老师们自豪地说,我们学校或许比较特殊,我们的学子是个例外。 校友的优秀事迹和对母校的深厚情感,成了通政一部活教材,不仅在德育课上经常使用,也每每在培训新教师时使用。它激励着新一代通政人唱响一支又一支“通政新曲”。 百年沧桑雨雪,百年弦歌不绝。百年通政,十年新历程。下一个10年,通政又将是怎样的通政?学校领导说:我们希望像三次改写亚洲男子跳远纪录的校友陈尊荣那样,不断创造纪录,又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