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绿色阅读让学校展翅高飞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阅读欣赏课,即要求学生对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者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评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推荐几篇主旨或写作手法相近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欣赏,通过独立思考进行赏析,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融入部分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引导他们欣赏文章的某些段落,学习欣赏的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

  对于这样的语文教学时间安排,在“全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邹平现场研讨会”上一些老师提出疑问:“你们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上阅课读,教材规定的内容能完成吗?”

  对于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思想上能够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很困难: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要开发课程资源,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师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搜集资料。阅读、写作随意性强,很难形成系统,语文实践活动不知应该如何规划,往往流于形式。

  其实,新课标下的语文实验课本,不需要每一篇都开发课程资源。过去的教材的单元是按体裁编排的,如小说单元、诗歌单元等,而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单元在低年级按主题编排,而到了高年级有的单元则又按照体裁进行编排。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按照某一主题进行教学,又要按照某一体裁形成专题。每个单元是一个大的主题,每篇文章有一个侧重点。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绿色阅读”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教师首先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重点学习讲读课文,引导学生领悟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学习阅读精要,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自读课文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提高绿色阅读的针对性和阅读效果。

  如7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共有5篇文章,以“亲情”为主题。其中,讲读课文3篇,有《风筝》、《羚羊木雕》、《〈世说新语〉两则》;自读课文两篇,有《散步》、《散文诗两首》。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亲情的真挚与美好。根据我们的课程安排,这一单元计划用两周(共12课时)完成。3篇讲读课文各用1课时,共3课时;两篇自读课文用1课时;两次作文4课时;两次阅读4课时。

  单元的整体把握和课文的预习在自习课上完成,以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生字词为主。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

  《风筝》是初中课本中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在教学时,教师采取由易到难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能讲出文章围绕着风筝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是怎样体现出亲情来的,从而具体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故事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以故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开头和结尾,那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和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易到难,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效率和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羚羊木雕》的故事贴近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亲情是该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体验文章;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文章哪些内容写了矛盾冲突(“我”与父母的矛盾冲突、“我”的心理矛盾等),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情感。

  《〈世说新语〉两则》中的《咏雪》简单短小,在预习的基础上5分钟可以学完,重点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古代文人的家庭生活。而《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则可以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思路,先让学生讲出故事的大意,然后交流自己能翻译的语句,再互相质疑解决难点。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并从人物身上感悟做人的道理。

  两篇自读课文的学习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握“亲情”这一主题,读出哪些情节写出亲情,是怎样写的,如何有感情地朗读。重在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读,扩大交流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

  两周有两次阅读共4课时,其中,第一周自由阅读,第二周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主题的文章阅读,如《娘啊,我的疯子娘》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深得读者的喜爱。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读出感人的情节,并能有感情地读,在朗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交流感悟。

  两周的两次作文可以让学生写关于“亲情”话题的文章,并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以提升作文的质量。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周末回家体验亲情,并把体验的经过和感受写成随笔。

  这样,扣住“亲情”这一单元主题,把课堂教学、绿色阅读、作文教学、语文活动贯穿起来,整个语文教学就在统一的主题下集中进行,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从以上设计可以看出,每单元用2~3周教学,以单元主题或者文章体裁为主线,将三种课型联系起来,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紧密的整体,每篇课文的教学既有不同侧重点,又紧密联系、前后呼应,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对于单元的课文和每一篇文章的学习,面面俱到容易导致“到处刨坑不见水”;而抓住重点去“打井”,则会“一处打水清水流”,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把思路捋直,让语文回归本真,走“简单语文”的教学之路。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老师教得简单有条理,学生学得清晰明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逐渐领悟到语文该学什么、怎么学。这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简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途径也在于此。

  在实施绿色阅读的基础上,学校开展“经典飘香、名著阅读”竞赛,读书汇报、交流展示、举办校园书市等活动。另外,学校把读书作为评价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项评优的同时,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出典型、解决困惑,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播撒读书的种子,共同欣赏读书的风景,共同收获读书的成果。

  几年来,我们不断总结语文阅读课的经验。现在,这种做法已经扩展到英语阅读,每周固定安排一节英语阅读课,有固定的英语阅读室。

  建校4年来,绿色阅读使一所乡镇学校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收获。2008年,有300余篇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70余名教师的论文发表或获奖。在2008年全县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29名教师获奖。

  着眼于学生一生发展的“书香校园”理念,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校园、教室、阅读室、走廊等场所,随处可见学生阅读的身影。阅读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沉浸在绿色阅读中,如沐春风。

  我们发现,书读多了,学生的言行更加端庄,气质更加高雅,待人接物更加有礼有节,生活学习更加积极进取。绿色阅读成就着学生安身立命的素养,学校成就着一批批儒雅少年,实现着学习语言与学习做人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校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