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那些影响我的风云人物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新世纪那些影响语文走向的人们

  20世纪90年代末,小学语文的舞台上的领军人物依然是上述几位名师。但是,1989年,全国小语会主办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开始了,这个大赛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很多年轻教师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脚步的加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被终止,取而代之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统治小学语文课堂几十年的教学常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同行人,是平等发言中的首席”、“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全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一线教师的视野。“关注课堂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开始让课堂由确定变得不确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开始允许价值观由一元走向多元。

  小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出现了亮丽的春色,小学语文界萌动着新的精彩。

  窦桂梅:令人沉醉的课堂

  窦桂梅就是其中一抹最亮丽的色彩。

  窦老师的课听过不少,最初是她1998年全国优质课参赛课《初冬》。她在黑板上信手画出了柿子“挂”在树上的精彩;接着在湖北秭归听她的《落叶》,她在舞台上和儿童表演“躲”和“藏”,快乐得像一个孩子。这几年读她的《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丑小鸭》等课例感受到的则是深沉、厚重和思想。

  感受着窦桂梅的精彩,我们不能不审问:什么是窦桂梅?用朋友们的话说她是一朵“燃烧的玫瑰”,情思激荡,饱蘸生命的热情书写着小学语文的课堂;她是一朵勤奋的玫瑰,谦逊执著。

  最可贵的是她的不断超越——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完成了从激情到思想的跨越。“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这“三个超越”,就是要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当然,超越是无止境的。面对儿童越来越逼仄的语文学习环境,窦桂梅开始探寻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提高语文素养,深化情感和涵养智慧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三个超越”,于是提出“主题教学”:立足于文本,从文本主题中挖掘出的促进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让文本主题与生命主题相遇,产生精神的火花。比如她上过的《秋天的怀念》中的“好好儿活”,《三打白骨精》中的“向善”,《晏子使楚》中的“尊严”等。

  请看她2006年《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4320分钟。)

  师:4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8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默,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

  师:很好,你把这句最后的“还”换成“都”更准确了。(练说其他句略。)正是(放映李大钊的诗句)——

  生:“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深沉地朗读。)

  师: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生:“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

  至此,圆明园的毁灭所突出的“毁灭”主题全方位呈现在所有在场的人心中,学生们从文字中读出了毁灭——所有的名人字画、青铜礼器、各色建筑都毁掉了,圆明园成为一座废墟;从简单的计算中算出了毁灭——半分钟的时间会烧掉无数张名人字画,更何况是8640个半分钟,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从影片中目睹了毁灭,无数幢高大建筑在熊熊大火中无声地倒塌;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没有了……也没有了……”创造性的朗读中慢慢擦掉黑板上的板书,让曾经的文字在老师的动作中失去,并稍留残迹,也就是这最简单的举动,却恰恰是最独具匠心的存在。我相信,学生深深理解了什么是毁灭,怎么才是毁灭,毁灭后的事物到底是怎样的悲壮和苍凉。毁灭带来的震撼此时达到了顶峰!“毁灭”的主题就这样深深刻画在学生心里,并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和境界的提升。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