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那些影响我的风云人物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她的每一节课都努力追求这样的成长和提升。《村居》的“安居乐业”,《游园不值》的“不值”,《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福”,《牛郎织女》的“美满”等等,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通过主题教学中师生有效的、润物无声的言语涵咏,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夏洛的网”。有一天,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大树,最终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支撑起亲情、友爱、自尊、民族等生命的春天,这不正构成了儿童最壮丽的人生主题吗?

  每次,大家都很期待窦老师的课,总是被她的激情和智慧所感染。我们不禁要问,她的课堂与以往听到的那些课,有哪些突破呢?

  我发现,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与一般语文课的不同是,既遵循咬文嚼字的传统语文经验,又结合现代文本解读方法,以及人文情感熏陶;以系统论的结构框架,多线并行,但融会贯通,水到渠成。其他语文形式的课,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但大多缺少这样整体、立体的推进。她的课堂是立体的,学生的收获是全方位的。由于语文课堂结构的改变,儿童学习起来必然是兴奋的,也是高效的。

  因为这沉醉,我们不禁惊呼,文本的解读可以有如此的高度,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在她的课堂上,生活得失、爱情悲苦都在这方寸天地间演绎得淋漓尽致,师生都是剧中人,甚至忘记了这是在学习语文。但细品之后,每一处都是从语文中来,到语文中去,但又超越了语文这两个字——从理性的文字中读出人物情感,把文字转化为个人体验,和文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并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这应该是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所要追寻的目标。于坚说:一首诗是一个塔,基础部分人人可以进入,修养决定你可以进入诗的哪一层。我想,窦老师的课堂已经超越了人人可以进入的基础部分,而进入了精神享受的境界。

  王崧舟:要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王崧舟老师也是一个我很敬慕的朋友。与他的交往始于2001年的冬天,很有幸和他一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做了3个月的同学。3个月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博学与谦逊,感受到了他思维之独到,并开始关注他的课堂。

  语文是学生灵魂安顿的家园。这个家园不能是粗陋的、坚硬的,它应该是柔软的,有温情的呵护和润泽。所以,语文中含满浓浓的诗意,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诗意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王崧舟深深了解这一点,所以,形成了他的“诗意语文”。

  关于诗意语文,王崧舟说,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语文是一种“宗教”。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诗意语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关爱生命,拥有一颗利他、向善的美好心灵,使人生的孤苦和伤感变成蕴藉温婉、缠绵悱恻的感动。

  我想,最能诠释王老师课堂理想的是《慈母情深》:

  师:我们继续交流,令“我”鼻子一酸的,还有哪些描写、哪些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学生读。)

  师:这几个句子写得非常特别,谁发现了?(对一生)你请。

  生:这几句话,每一句话中都有“我的母亲”。

  师:“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整整三次,一模一样。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学生读。)

  师:谁的背直起来了?(对一生)你请。

  生:母亲。

  师:请把话说完整,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的背直起来了。

  师:谁的身转过来了?(对一生)你请。

  生:我的母亲的身转过来了。

  师: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一生)你请。

  生:我的母亲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照刚才3位同学说的,“我的母亲”应该放在每个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课文呢?作者呢?却把应该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亲”放在了最后,是吧?

  生:(齐)是!

  师:特别!写得太特别了!按照常理,“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完全应该放在最前面才是。大家看。(大屏幕呈现)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读。)

  师:孩子们,这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的表达,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两句话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各自体味。)

  师:孩子们,读第一句,你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而这种味道在第二句中却是感受不到的。(学生谈感受。)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齐)看过。

  师:好,都看过。那大家一定都记得电影中有过的一些慢镜头吧?这样,如果用电影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来比喻这两种写法,那么,哪一句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生:(异口同声)第一句。

  师:第一句,是吗?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慢镜头来描写母亲的神情呢?(稍顿)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随着这个慢镜头的推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学生谈感受。)

  师: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柱,你看到了一根根的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啊!我母亲的背是——

  生:笔直的。

  师:是笔直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挺拔的。

  师:对啊,是挺拔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胖胖的。

  师: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可是,如今,现在,我分明发现,母亲的背不再挺拔了,不再结实了,不再健壮了。孩子们,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往下看。(学生闭上眼睛,继续听老师的朗读。)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接着是分别对比现实和记忆想象中母亲的脸、眼神,略。)

  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描写母亲神情的这段文字。怎么读呢?我读三次“我的母亲”,其余的文字你们一起读。好!带着你刚才的种种想象、种种疑惑,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这个慢镜头。(师生一起读。)

  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受到了文本的张力和学生情感的张力。是什么构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是语言和画面。在这个片段中,母亲的后背、脸庞、眼睛在老师和学生的品读对比中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一幅幅今昔对比着的画面。这是什么?这是对文字的感悟,从一句平实的话中读出丰富的内涵;这是什么?这是情感的熏陶,虽然没有“爱”字出现,虽然没有“向母亲的极力表白”,但是,任何一个亲历课堂的人都会为这位母亲感叹,都会想起自己无私的母亲。

  这就是王崧舟的课堂,儒雅、细腻、舒服,沐浴其中,如春风化雨;热烈、奔放、震撼,行走其间,如交响乐激荡。读他的课,让我们折服的不仅仅是他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文本解读,诗一样的教学结构,更是他对语言文字超乎寻常的敏感。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稳固的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而王老师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哪一类课文,他总能找到这样一个“阿基米德点”——《慈母情深》中的“鼻子一酸”,《长相思》中的“相思”,《一夜的工作》中的“任劳任怨”,《草船借箭》中的“笑”……并借这样一个支点,带领学生从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从一朵花中找到一座天堂。

  新世纪是群芳争艳的时代。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舞台上,不仅活跃着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这些老一辈名师,还有窦桂梅、王崧舟等年轻新锐,这是一长串的名字:薛法根的板块教学诠释着语文基本的内涵,孙双金的情智语文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周益民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宁静和淡雅,张康桥的课堂让我们看到的是个性和突破,闫学的课堂温和中含着文化的魅力,盛新凤的课堂和谐纯净又美丽,王文丽的课堂灵动又轻盈,赵志祥的课堂幽默、妙趣横生……一切都预示着语文的明天更美好。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