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写了家庭识字教材,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调动起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长把家庭里的各种常用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在实物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照实物认字。我还鼓励学生把自己家中物品、食品、玩具、文具包装上认识的字剪下来,贴在小本子上,这就成了他们自己编的“识字书”,内容形式充满了生活气息,都十分有趣。这样字与实物结合,学生不费力气就记住了这些字,毫不增加学习负担。 2. 让学生在认识多彩的大自然中识字。 大自然中清澈的小河、碧绿的草地、高大的楼房、宽阔的马路、古老的宝塔……都是学生识字的最形象的教材。每次野外活动前,我总要先进行实地观察,选取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易懂的事物,把事物的名称或描写它们特点的字词写成识字卡片,然后就带着孩子来到大自然中学习字词。 一次,我们站在濠河边,看着清清的河水,我出示了一组词语:小河水波浪花。我问学生:“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为什么?”孩子们纷纷说:“河、波、浪,都有三点水旁。”“我知道因为它们都和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的字。”“那你们还知道哪些三点水旁的字呢?”“清清的河水中‘清’是三点水旁的字。”“河里驶来一条渔船,‘渔’是三点水旁的字。”“小河流入长江,又流入大海,‘江’、‘海’都是三点水旁的字”…… 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他们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世界,自主地、主动地识字,与此同时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3. 让学生在丰富的模拟情境中识字。 在自然的、实地的情境中识字,效果之佳是显而易见的。但有时由于场地、时间的局限,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找到合适的情境。于是,我们就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模拟情境,在另一个富有生趣的场景中识字。 金秋时节,我们在学校的童话楼底楼布置了秋天的果园,然后又给各种水果写上标签,孩子们在果园中认识水果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识字。这时我结合情境教了“果”、“园”、“香蕉”的“香”、“苹果”的“苹”。孩子们很快发现,“果”就是一只果子挂在树的上头;“果园”就是种着许多果树的地方,它的四周都有果树包围着,因此“园”是全包围的字。在这样丰富而又鲜活的情境中,儿童的语言也随之变得精彩,十分灵动: “苹果娃娃脸蛋红彤彤,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金黄的梨子挂满了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 “大块头柚子娃娃,它圆圆的肚子里藏着鲜嫩的果肉,我真想尝一尝。” “香蕉弯弯的,像月亮,又像小船。” …… 接着,学习课文《秋天的果园》(秋天,各种果子熟了。苹果、梨子和柿子挂满枝头。一阵凉风吹来,果园里飘出甜甜的香味。) 于是,孩子们在这模拟的生动情境中,在累累的果树下,在甜甜的果香中,非常轻松地学会了这篇短文。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情境识字课,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把孩子带入生活情境或是精心设计的模拟情境中。情境以它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的情感渲染,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学生观察情境,学习生字,运用习得的词语说话;拓展阅读有关的儿歌、美文,在阅读中进一步巩固字词。异常活跃的思维,特别丰富的情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识字教学获得高效。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识用结合。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识字教学中,我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把识记字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 如:在教“清、晴、情、睛、蜻、请”这一组形声字时,我用简笔画创设了小朋友野外活动的情境,把这几个字分别写在相应的事物旁边,让学生看着图和字,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一组生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这组形声字在字义和字形、字音方面的联系,并想到了各种记忆的好办法:有的给字换偏旁记忆;有的在“青”字边画上各种不同的图画来记忆;有的编儿歌记忆:小河哗哗流水“清”,太阳出来天气“晴”,文明礼貌先用“请”,读书写字用眼“睛”,帮助伙伴献真“情”、害虫飞来有“蜻”蜓。有的编“青”与“氵、日、忄、目、虫、讠”交朋友的故事记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汉字,而且加深理解了形旁对汉字表义所起的作用。 课堂上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每次认字时,我总是这样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这样不仅提高识字的效率,培养了识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识字打下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调动儿童眼、口、鼻、手、身体等多种感官,鼓励学生用编顺口溜、做动作、编字谜、画图画、听故事、改编歌词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生字,使汉字符号变得具体可感,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识字过程变成儿童认识事理、感受汉字形体美和意境美的过程。 学生学完了拼音,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后,我通过布置每天的拼拼读读作业,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读一些短小的儿歌、童谣、谜语等。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在多次反复拼读中不断再现生字,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汉字。 为了做到识用结合,我还鼓励孩子阅读,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识字,享受到识了字能读书的快乐。我成立了班级图书角,把课外读物根据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等级:第一等级,短小的图文拼音读物;第二等级,有少量插图的拼音读物;第三等级,没有拼音的儿童经典名著。根据学生对汉字掌握的情况,分层向学生推荐读物。阅读时,允许孩子们“连猜带想”或是“不求甚解”,每读完一本书,签字记录,定期评出班上最爱读书的小朋友,并给予奖励。学生完成了一个等级的阅读后,及时增加难度升入下一等级,进入更大的识字空间。使买书、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运用识字方法扩展、巩固识字的实践过程,它能够在巩固识字的同时大量识字。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平均读书15本,最多的小朋友读了42本。 我们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增设情境识字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识用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学期末,我们又进行了再一次测查,课本中要求掌握的123个字默写正确率为98.7%,30%的学生识字量达1000个以上,62%的学生识字量达到500个字以上,8%的学生识字量达300个。我们惊喜地发现,从儿童实际出发,确实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