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内容上说,本节课必须要使学生懂得:高中为什么要对“角”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定义?这样的定义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它的合理性在哪里?这种重新定义的角与初中学到的角比较,异同点在什么地方?…… 从教学方式上讲,在学生平时不质疑、不敢质疑、无疑可质的情况下,我怎样激起学生的“疑”来?学生在想吗?思维的密度如何?在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吗?课上“你知道多少与角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开放式地思考;一句“我们来对这些角分分类吧”将学生思绪收回;在学生困惑之时,适时“煽风点火”,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角”的概念由此逐渐生成。课上问题的引出,因学生而起,最后又回到了学生中去,有的看似有点“离题”,但这些看似形散的问题都围绕着一个“神”——任意角概念的形成。 这样的课堂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全体师生思维的大舞台,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这种真正动起来了的思维,演绎了师→生、生→师、生→生的互动,思辨不断,高潮迭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教与学实现了真正的相长。 高中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具备“听”课(也就是完全由教师讲授)的条件,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自主进行的,也不是所有内容都只听教师讲授就可以的。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完全取决于教学内容。如果是一节概念新授课,新旧知识碰撞的背后学生未必理解得透彻,需要课堂的互动,特别需要借此挖掘出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也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加以调节,尤其是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激情、兴趣和智力潜能。现在的高中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师生们一起在题海中苦战,不知何时是个尽头。教师所进行的一个又一个典型例题的讲解,课堂教学中的所谓“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我不如老师”的感觉,没有别的,他们很少有成功的激动,极少产生学好数学的冲动和内驱力,慢慢地觉得“学数学,真累”,以至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讲过的题目,一考,还是不会;学生也这样反映:做不完的题——不做,肯定考不好,做了,也不一定就能考好,即使考原题,还是会做错。 然而,下课以后,我又不禁陷入了沉思。确实,学生自己解决了遗憾和争执,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可想想我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参考书上要求的差距较大。教参建议本节内容为1课时,同事们依据教材,对角的推广只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80%的时间花在例题、习题的训练上。如果下节课就测试本节课的内容,我班学生的测试结果肯定不容乐观。尽管内心有矛盾,但我还是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我梦想着先悄悄培养起学生质疑、释疑和生疑的能力后再说。这好比是服中药,虽然是慢点,但是能医本。 其实,新课程提出的一些理念,不能叫新理念,课堂原本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相结合,只不过我们过去太重视结果,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走偏了,现在拨回来而已,但要实现这一步也很难。用这样的方式上一节课我已有顾虑,长期上这样的课将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来自教学任务的压力。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005年起江苏进入高中新课程,其教学内容从量的角度与之前比较又有所增加。第二个方面是来自教学进度的压力。本来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量就已经够大的了,我们还要将整个高中三年的任务压缩,比如文科的教学任务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理科班高三一年的时间全部用于复习。第三个方面的压力来自考试。目前高中的日常考试从组织的层面上来说有市、县、校三级,从考试的密度上来说有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旬考,甚至“周周练”,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是我上课讲的这些东西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考不到。当前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可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评价标准仍然重分轻能,一味追求短期效应。高中教学仍然是以应付高考选拔性考试为首要任务。由此,我深感2008年江苏高考的命题非常关键,作为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考试,必须切实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让全社会都形成这样的共识:确实考的是学生的能力,考的是学生能不能想到,是否想得通;这样的考题与学生平时训练了多少题型、多大的题量无关。否则,高中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改革设想,包括教学方式的革新,难有实现的空间。 思考到这里,内心不自觉地发出一个呼唤:教育的脚步不要那么急匆匆,好吗?给孩子一个自然生长的机会,给教师一点改革尝试的空间,给学校一个等待的时间,行吗?教育,应该慢慢来。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