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 ● 支玉恒 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出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了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使课堂成了时装式的展品。 公开课,由于它的公开性,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示范性和传播性。公开课上浮华风气扩而大之,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教育类媒体推波助澜,因此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趋之若鹜,纷纷效法,大有泛滥之势! 语文课究竟要学习什么学问?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公开课真的不能像家常课一样上吗?……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所有关心课程改革的人深入思考。 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课程标准讲得很明确,“三维目标”做了更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重复。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学好了课文的语言文字,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在其中了。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有些课堂,很少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补充“学习材料”,甚至不惜整堂课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说是要给学生以新时代的“心灵的洗礼”。然而,语文课的中心目的究竟是要学习语言,还是要上成品德修养课?这些老师显然弄颠倒了。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教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深刻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了语言文字,学生自然就领悟和接受了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搞什么“心灵洗礼”。否则,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没有任何价值。难怪有人说,“新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真是一针见血地直指这类课堂的毛病。 公开课讲给谁听,谁是课堂的主人 这一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但就是这“不用回答”的问题,却出了不少问题。公开课虽然要老师们一起来听,但也是要听执教者怎样上课。因此,公开课也是上给学生的,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主人。然而有些教师却真的忘记了这一点——他们的公开课,不是上给学生,而是上给评委、上给听课的老师看的,因此难免滋生取悦观众的心理。他们不把课堂当作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而当成自己展示所谓个人才华的地方;不是关注学生是否有所获得,而更多的是惦记自己讲得是否“出彩”。这样的课,有太多的个人功利色彩,于学生却无实质的帮助。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表演的“道具”,最多是讲课老师的陪衬或配角。这样的课堂,看不到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耐心细致的辅导,看不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看到的是老师的歌舞书画,或旁征博引、说古论今、口若悬河般的激昂演说;看不到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一字一句、一笔一画的示范,看到的是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抑或是制作精美、音像俱佳的课件。这样的课,只能说是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并无真正受益的“装饰品”。为了让听课教师确有所获,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研究价值,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克服炫耀思想,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好每一节公开课。使自己的每一次登台,都能为教学改革作一点贡献,使公开课更具生命活力,真正成为老师们喜爱的教学研究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