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汉语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交际情境。 《汉语课标》中指出:“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段话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二是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接近自然交际情景的汉语交际情境,给学生语言表达、交流的任务,如购物、问询、采访、调查等。在准交际环境中,让学生使用自己所学过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和交际,通过交流和交际知道这些词语、句子在什么样的语境(场合)下怎样说和怎样写。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行模仿性的训练,使汉语课堂成为学生练习表达、交流汉语的训练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汉语言运用情境和语言实践的平台。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亲身体验、感受,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进而产生表达、交流的意愿,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言,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应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正如《〈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一书中所指出的:第二语言教学应重视汉语实践,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汉语材料。在大量的汉语实践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他们的汉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意与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 蒙授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受到其母语的干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会使用母语进行交际,常常会根据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汉语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的母语进行比较、对照,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更多地关注汉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词语学习中通过蒙汉对译,加强对汉语词义的理解;语法学习中与蒙古语的语法比较,找出词性、语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提高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中运用学生的蒙语思维能力,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文教学中运用学生的蒙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的构思能力和结构能力;文体知识的教学中与蒙语文比较,运用所学的蒙语文文体知识,理解和掌握汉语的文体知识,可以触类旁通,避免重复讲解。充分运用学生蒙语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做好正迁移,促进汉语教学。 总之,汉语教学要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汉语课标》和新教材,落实《汉语课标》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汉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建立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评价和测试体系。只有整体的教学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金花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