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让教育发出精神的伟大光辉——苏霍姆林斯基对当下教育的一点启示
2010-03-24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思想者

让教育发出精神的伟大光辉

——苏霍姆林斯基对当下教育的一点启示

  ●本刊记者 赖配根

  不能忘却2008。

  因为这一年,我们国家有太多的大事值得大书特书: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因为这一年,是苏霍姆林斯基90周年诞辰,通过他,我们能够深入洞察我们这个时代所渴望的教育。

  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脚步必须踏上时代的节拍。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从而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向。只有那些得社会风气之先的教师,才能开明地把学生带向伟大的未来。

  那么,什么是时代对教育发出的召唤?

  我想起了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3月18日,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动情地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7月20日,在广东与企业家座谈时,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论断: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此后,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企业家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岂止是企业家,每个人都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做人的良心。

  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时代主题:充分尊重人的精神价值,让我们的社会更道德,更高尚,更文明。

  这个时代主题对中小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教育应该富有伟大的精神魅力和道德力量!

  那么,如何让教育更具精神性、更道德一些?

  还是回到苏霍姆林斯基吧。

  童年时期就应表现出“精神的伟大”

  苏霍姆林斯基是激情的实践型教育家,更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占据第一位的永远是人的精神。在他看来,“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精神生活、精神力量,是一个人生活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

  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

  他说,“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失去对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格的关注、陶冶、滋养,教育就不复存在。

  教育的精神光辉,人的精神力量,必须在孩子的童年乃至更早的时候就显现出来。

  “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精神的伟大”。

  瓦西里卡有一个3岁的小妹妹——娜塔莎。

  小孩子都喜欢玩,娜塔莎也一样。一次,她来到集体农庄的磨坊旁玩耍。磨坊是一个高大的石建筑物,它的侧面有一个供人攀登的梯子。望着高大的磨坊,娜塔莎很好奇:它的顶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她沿着梯子兴奋地爬了上去。终于爬到顶了。磨坊顶很小,她站在中央,往下张望:天哪,磨坊原来这么高!仿佛有一股力量要把她推下去。不!她心里叫道。她的腿直打哆嗦。她恐惧了,大哭着喊道:“来帮帮我,来帮帮我……”

  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瓦西里卡从窗户里看到正抓着一块瓦片的妹妹,什么也没想,急忙顺着梯子扑向磨坊顶。不一会儿,他就来到了妹妹的身旁。娜塔莎扑到哥哥的怀里,不哭了。梯子很小,他们不能一块下去。瓦西里卡也有点害怕,但他坚定地抓住妹妹的手,坐在磨坊顶,一直等到爸爸妈妈回家。

  对瓦西里卡来说,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伟大经历。

  故事很平常,不像现在有的教育故事曲折复杂,但苏霍姆林斯基向好几代学生讲过这个故事。

  他把这个故事叫做“瓦西里卡是怎样诞生的”。这里的诞生,当然不是指生物属性的生命的诞生,而是指精神属性的真正的“人”的诞生。

  在此之前,瓦西里卡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力量何在,在此之后,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他能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带去体贴和幸福,这样的精神经历,使他开始确认“我”的存在。

  教育的使命,就是促使“有精神力量”的人诞生。

  “每个人能在童年早期就体验到这种幸福——得到体贴亲人的幸福是多么重要啊。童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伟大,乃是人的修养的一个阶梯,登上这个阶梯便开始理解自己的义务。教育的哲理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人登上这个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讲这个故事,其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去追求精神力量的高峰”。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的精神经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高度。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说:“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头两三年,正是我们一生中最完满、最优美的部分……它在不知不觉中规定了我们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老师,要使每一个学生“从小(无论在思想意识里,也无论在情感世界之中)就对精神力量确立一往情深的态度”,他进一步告诫:“在一个人的幼年就进行精神力量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您若是错过了对幼年孩子的锻炼,那您就错过了一切。”

  “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一个人在童年、少年时期就应该拥抱崇高的精神。童年、少年如果没有体验过高尚的精神生活,人生的大门就很难向伟大敞开。“凡是在童年能以自己的道德尝试感受过那种生活上最高的幸福的人——哪怕只是把自己心灵中的一点一滴奉献给他人,那么,即使在他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会是一个正直的人,而也许这正是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的重要品质。”

  因此,“人在青春时期就应当成为理想主义者”。少年时代的理想将使一个人的一生都闪耀精神的光芒。十三四岁的赫尔岑,就接过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旗帜,以推翻沙皇专制为终生奋斗目标。他的读物不再是小人书,而是法国革命史、向往自由的席勒的戏剧以及普希金的《自由颂》、《短剑》等当时悄悄流传的手抄本。他开始以共同的信仰为标准寻觅知音。“我向与我同年的一个孩子解释,处死路易十六是正义的。‘一切确实这样,’那位少年公爵说,‘然而他是受命于天的君主啊!’我怀着怜悯瞪了他一眼,失去了对他的兴趣,从此再也不想找他了。”而与志同道合的另一位少年尼克,则成了一生的知己。他们“彼此把对方看成为完成某种使命来到世上的‘选民’”。他们登上他们的“圣山”——麻雀山,迎着夕阳的光辉,紧紧拥抱在一起,发下“要为我们所选择的斗争献出我们的一生”的誓言。赫尔岑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个少年时代的理想,最终成为影响了好几代人的革命者、思想家。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