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人从小就有对精神成熟性的渴望,就有对高尚行为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说:“绝对不能允许一年级学生头脑里产生:‘我们还小’、‘我们可力不从心’、‘这对我们可难啦’等念头。其实,孩子不愿想到、感觉到他是软弱的、无保护的。”否则,如果把“我还小”的念头植入孩子的思想意识,他的人格、道德情感、精神力量就永远“长不大”,甚至可能变成厚颜无耻的人。当孩子进入少年,精神、道德的成熟性问题就更显迫切。“成年人应有的思想、道德和观念——这一切都应当逐渐地进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的世界。”而成熟性、成年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在13~14岁的时候,就要使他(孩子)不仅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而且是社会的一员”。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成熟,不是指世故、八面玲珑,不是指失去人性的纯洁,而是指高尚品德的形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意志的坚定。 由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即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要促使他“能对自己做出了似乎他做不出的事而千百次地感到惊奇,即对自己的精神力量感到惊奇”。 培养孩子“需要人”的情感 存在主义者说,他人就是地狱。 但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可以离开“他人”而仍能过“人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在于发现丰富多样的人的世界,这是他的“根深蒂固、改变不了的精神需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相互关系。“儿童的孤独,是学校生活最可怕的不幸之一。” 因此,“教育技巧精细的方面之一,就是去创造自己的学生具有需要人的情感,培养小公民使他学会做一个忠实于别人的人”。 “需要人”的情感的基础,是欣赏人的生命,是对生命无上价值的充分体认和尊重。这就需要人的意识的觉醒。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强调,是西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一个精神内核。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对此作了经典的表述:“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崇高的意识、无限的能力、优美的仪表,举止好像天使、灵性可媲神仙,他是天之骄子,他是万物之灵。”有人认为,正是基于对“人”的无上赞美,哈姆雷特才再三犹疑,直到所有的事实都指向其叔父确实犯下弑兄篡位娶嫂的大罪,才举起复仇之剑。 苏霍姆林斯基接过人文主义的这一大纛,对生命诞生给予礼赞。他说,人的最大欢乐就是人的诞生。“孩子的心灵纯洁、品德高尚,以及在孩子群里那种有道德的童贞关系取决于他对新生命诞生的态度如何”。为了唤起孩子对人的生命的美好情感,他用诗化的童话回答孩子们对人是如何出生的疑问。这就是他向每个孩子讲的有关鹳的童话:奥莲卡,你问你弟弟是什么地方有的,从哪儿来到你身边……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在可爱的太阳夜间休息的地方,太阳有一片极美的罂粟地……红彤彤的罂粟花在那里长年盛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在山谷中潺潺地流着。奥莲卡,太阳在自己那块罂粟地上给天下的母亲们,也包括你的妈妈在内,每人一束罂粟花。当母亲想要儿子或女儿的时候,她就在想望:我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说着她的愿望就实现了,在那束罂粟花丛中,生了个儿子或女儿……就在这时,从罂粟地飞来一只鹳,鹳长着银色的翅膀,碧绿的眼睛。鹳把婴儿抱起来,送给母亲…… 孩童的思维是童话的。他会按照你所讲的童话去理解人的美丽诞生。这样,孩子对待新生命,甚至新生命还未出生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爱护、关怀、热烈的态度”,“家里有新人诞生的孩子,会得到一种激动人心的兄弟情感”。而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建立,对他人的关怀,往往是从关怀自己的兄弟姐妹、与之进行精神交往开始的。 培育“需要人”的情感,必然要以伟大的同情心奠基。同情心的内核是“关心他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向认为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的童年时代体验到那种为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这种心情要能够变为“同情的行动”。“每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欢乐才会使儿童变得高尚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收到一封老师的来信。信中说,海边一个小镇里有一个10岁的女孩伊拉,得了重病在家卧床不起。生病前伊拉读书写字样样行,现在她被“囚禁”在窗子的世界里,“只能隔窗相望那远山的风光和听着大海波涛那没完没了的噪声”。伊拉很爱画画,可现在她不仅拿不动画本了,也握不住笔了;读书一天只能看两三页……苏霍姆林斯基把这封信读给学生听,还把有一双深沉大眼睛的伊拉的照片给他们看。他要让每个孩子们感受到:“要懂得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一分子,我国人民的一员。哪怕有一个人在受苦难,在孤独中死去,那么最不起眼的不幸也会来敲家门,这个家的名字就是人类。”他和学生们给伊拉写了一封信,他自己还编写了一篇关于云雀的童话一同寄去。几天后,伊拉的奶奶回信了,信中夹着伊拉的画和她在画上写的几句话,那简直就是一首小诗。孩子们觉得要做些什么,于是又寄去了自己画的画。就这样,好几年,他们一直在关心类似伊拉这样在生活上有着艰难困苦的人。 唤起学生伟大的同情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几十年后,倡导“关心教育”的内尔·诺丁斯,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发挥了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思想”。她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关心他人。有的人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缺乏对人类的同情;有的人精神贫乏,内心空虚,对人或事物都很漠然,其人生词典中根本就没有“关心”一词。内尔·诺丁斯呼吁,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展开,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培育“需要人”的情感,还必须建立于年轻一代对长辈健康的、文明的、道德的态度基础之上。他说:“尊重、敬慕老一辈,这是我们生活的法则。”教育最激动人心的一项内容,就是培养两代人(父辈与孩子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让黑发人学会敬慕白发人。 “我们尊敬的并不是白发本身,而是白发本身之外的东西。”长辈比年轻一代聪明,精神上比年轻一代更富有,“那些有如太阳已近地平线的老人,正是我的学生们最聪明的老师”。另外,精神、信念的血液是注入不到字里行间的,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感受得到,“孩子们遇见老一辈人时,仿佛是走向道德信念的热火中”。孩子必须学会敬慕这种人,在他们面前要脱帽,深深地鞠躬、敬礼。 当然,孩子首先应该学会热爱自己的父母。“孩子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是决不能用任何尺子来衡量的,也决不能用任何数字来计算的。”但要让孩子爱父母,父母首先要善于爱孩子。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应该是“相互的奉献”。“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父母要学会“召唤”,召唤孩子从小就明白应该把心灵、爱奉献给亲人。妈妈每天对7岁的儿子说:“尤拉,走,我们给爷爷重新铺床。”儿子高兴地响应了母亲的召唤。渐渐地,尤拉养成了每天劳动的习惯。后来,不是妈妈提醒尤拉,而是尤拉提醒妈妈应该给爷爷铺床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不是简单的铺床,而是在“造就真正的公民”,造就会爱亲人、爱父母,以过精神上的寄生生活为可耻的公民。 爱父母应该上升到这样的境界: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永远把自己当作“儿子”,即使父母已不在人世。每个人(无论是吃奶的婴儿,还是百岁老人)都是人类的孩子。“一个人到了自己的末日,应当仍做一个儿子。”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学生:“要记住:世界上现在和将来永远会有比你老的人,这里不完全以年岁而言,而是就道德财富、人品和受人尊敬的权利而言。”对亲人的爱和尊敬应该升华为对人类、文明的博爱、敬慕。 为了让孩子养成对长辈的尊敬,苏霍姆林斯基甚至对学生规定了“十不准”:① 在大家劳动的时候,不准闲呆;② 不准嘲笑老人,这是对人最大的不敬;③ 不准同尊敬的人、成年人,尤其不准同老人争吵;④ 不准因为自己没有某种东西而表示出不满……你的同龄人有,而你的父母又没有关心到你这一点,你没有权利向自己的父母要求什么;⑤ 不准逼你父母给你连她本人都不肯给自己的那种东西(你想有某种特权的思想是危险的,这是毒害你心灵的毒药);⑥ 不准去做长辈们所谴责的事,不论是当着他们的面也好,背着他们也好,都不准去做;⑦ 不准将年长的亲人,特别是你母亲单独一人丢下不管,如果在她身边除了你,没有别人的话;⑧ 不准不经长辈们的允许和劝告就要启程赶路;⑨ 不准不先请长辈们坐下,自己就先坐下吃饭;⑩ 在成年人,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妇女站着的时候,不准你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