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亲历者说 语文不能得鱼而忘筌 ——由重“内容”到重“形式” ● 王春燕 近年来,我读了一些有关语文教改的论著,对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课文内容(写什么),而轻形式(怎么写)的倾向已有所反省,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还会惯性地走老路。例如上小说,整个教学无非是:了解课文大意,品读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文内涵,等等。 语文课程是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不能只重内容,而轻视甚至忽视形式;恰恰相反,应当由重“内容”转变到重“形式”,由关注课文“写什么”转移到关注课文“怎么写”。这样,我就确定了《猴王出世》教学探索的重点——由重“内容”向重“形式”转变。 任何言语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不可分割。没有赤裸裸的内容,也没有完全空洞不表现任何内容的形式。我们不可能把内容从形式中剥离出来,也不可能把形式从内容中剥离出来。虽然如此,面对一篇文章,我们却可以决定把关注重点放在言语内容上还是言语形式上。 其他课程往往可以把言语形式作为掌握言语内容的跳板,可以得鱼而忘筌,即便关注它的言语形式,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言语内容。但是语文课就不同了,形式不是过路之桥,而是要研究特定的形式“如何”实现内容。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得好: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语文的“精确妥帖”,让学生感觉到它的“精确妥帖”,了解它的“精确妥帖”,学习它的“精确妥帖”。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抛开了原先“内容——形象”的套路,对于《猴王出世》的教学设计,以“语言表达”为经,以“人物形象”为纬,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到“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味、领悟课文语言,引领他们“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从而体验由此带来的深度快感,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强调由重“内容”转向重“形式”,并不是轻视内容,更不是忽视内容,恰恰相反,只有真正把握言语形式才能真正理解言语内容。 一定的言语内容产生于一定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差异往往就是言语内容的差异。正如布莱希特所说的,形式“往往就是内容”。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也说:“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在语言表达上失败的好文章,好文章往往都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怎么说’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色彩,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透露出它所特有的言外之意。” 如果在言语形式——“怎么写”上粗心大意,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言语内容——“写什么”。 例如《猴王出世》中有一段描写: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如果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上,那么,这一内容完全可以改写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吃的是草木,饮的是涧泉,采集山花,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与虎豹成群结队,獐鹿是他的朋友,猕猿是他的亲人;晚上住在石崖之下,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这样改写,粗粗地看,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改编版与经典原著是一回事?当然不是。原著中简洁的短句,富有节奏的韵律,与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高度融合。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让我们读到了这样的石猴!而改编版中拖沓的长句,对体现石猴的形象特点,效果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所以,离开了“形式”,不但不可能真正理解“内容”,只会停留在大体如此的表面上无法深入它的堂奥,更不可能从中领悟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在过去,我大概只是带领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概括出猴王的性格特点,把握猴王的形象,学习他的可贵品质。自从由“内容”转变到“形式”后,“形式”在我眼前豁然展开无限美好的广阔视野,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品味课文语言的“精确妥帖”,就是感知课文内容,就是感受人物形象,就是感悟人文内涵。如果撇开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而是抽象地、一般地概括出猴王的性格特点,是枯燥乏味的,是没有尊重语文课的特征,也不可能发挥语文课的优势。 语文教学由重“内容”转变为重“形式”,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起关注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变得“精确妥帖”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以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