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静悄悄的挑战
2010-03-26  2010年03月26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教学故事

静悄悄的挑战

  ● 林志娟

  教室里静悄悄的。

  刚才还是笑靥如花、热烈生动的一张张小脸在瞬间凝固了、沉默了。他们或锁眉凝思,或托腮默想,或翻书捉笔……我微笑着,温柔而又得意地看着他们。古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虽然在平时的课堂中,他们时有接触也略懂皮毛,但让他们反其道而改写之,这还是头一遭。我知道,从我要求他们把《别董大》诗中的反衬之法改写为正面衬托的那一刹那起,许多问号就如肥皂泡似的从他们头脑中冒出来,他们的内心正经历着风暴。此时,他们在思考着,安静地进入自己深度的世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沉默:一个问题提出来,但没有引起立即回应的那种沉默。我确信,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沉默间歇。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5分钟,6分钟,8分钟……教室里愈发寂静了。后面听课的李老师时不时地用焦急的眼神提示我扭转局势;陈老师和肖老师正小声嘀咕;林老师大概等烦了,正打着呵欠……我渐失了开始的自在,在走道间踯躅。孩子们依旧沉默着。渐渐地,我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大块大块的怀疑自心底卷起,我那一颗自信的心开始悬挂于焦灼。我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怎能在公开课上让课堂如此死气沉沉?我应该给他们一点提示,给他们一个框架,让他们有“诗”可依?我应该让我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孩子们开口说话?

  我终于无法抑制自己的焦躁,发话了:同学们,刚才通过交流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高适在这首诗中是借悲凉、肃飒之景来抒发昂扬、乐观的情感,那么如果用正面衬托的手法来写,如若情不变,那么我们得写什么样的景色呢?

  美丽的,温暖的,明媚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孩子们纷纷答道。寂静被打破了。老师们的目光专注了。我的心也实实在在地定了。我趁势追问:我们以前学过那么多的古诗,有没有描写这样景色的诗句?我们是不是可以移植过来?

  一愣神,班长冰嘉举起了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完,满是得意自豪。

  我点头默许,班里立刻小手如林,火红的热闹在静静的课堂中袅袅升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莫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莫愁……”

  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我却开始后悔和失落。这样也算是“写诗的启蒙”?我似乎在头撞南墙瞎跑,我似乎让鸵鸟的智慧迷住了心扉。我只觉得一片茫茫的虚无。但我的话语依旧兴奋着:你们可真聪明,标准的“一点通”啊。不过,这样的“诗”组合是盗版的,是次品。我希望大家能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适当化用,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正好诗。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响起。

  布置完作业,收拾着课本我正准备离开,学生颜影手拿本子向我走来。“老师,你帮我看一下。”脆脆的声音小心翼翼地探询。“这是我刚才写的。”

  “草长莺飞红日暖,春风拂面(意纷纷)。莫愁……”

  又有几个孩子拥了上来,把本子递给了我。

  “千里(    )云红日升,青山苍莽我当歌。莫愁……”

  “春来大地风景好,(   )。莫愁……”

  ……

  这就是孩子,我那些因为思考得不够成熟而保持着沉默的孩子。我释然了,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正如大多数人一样,我已习惯于将课堂中的沉默视为自己教学某处出了错的征兆。是我的焦躁误导了我,还有公开课“课堂气氛很活跃”之类的赞誉诱导着我。这学期虽然一直在致力于创建一个既欢迎表达也鼓励沉默的课堂空间,然而如此简单的事情却也这样艰难。于是,眼睁睁地看着沉默营造出的学习开放性因为自己的不坚定而化为乌有。

  谁能牵引着我?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5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