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鸡兔同笼”问题的另类教学
2010-04-01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人民教育

  师:刚才小组交流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幅作品:

  那个小组没推荐它。

  (学生小声议论:没做完呢!太乱了,没顺序!算错了!)

  师:是的,试了几次,还没找到结果。可以说,这几次尝试都失败了。那么,这几次失败的尝试是不是毫无意义,和没试一样呢?

  (一些学生附和:“是。”另有几个学生十分激动:“不是。”随后举起了手。)

  生:这几次尝试尽管失败了,但可以让人们知道,已经有三种想法被排除了!所以不能说这些尝试是没有意义的。

  师:认识真深刻!你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位科学家——爱迪生。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他试着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助手灰心地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很渺茫,我看你还是放弃吧!”爱迪生却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成功了!我成功地发现这一千多种材料是不能做灯丝的!”最后爱迪生在6000多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找到了做灯丝的材料。同学们,这位同学如果继续试下去,能成功吗?

  生1:能!

  生2:不能!大家看,首先,他的尝试很没顺序,一会儿把鸡减少,一会儿又把鸡增加,试来试去,那就很容易把正确的给漏掉了!大家再看,他这里还算错了!8只鸡4只兔,不是40条腿!所以我觉得他如果不思考,不调整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师:谢谢你,这么认真地对待别人的失败!你的话让我们的分析变得深入!(对作品的主人)孩子,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有一丝窘迫,小声但又很坚定地):我的尝试也是有顺序的,我先是试着减少鸡增加兔子,但是我发现腿更多了,所以我就朝反方向去试,增加鸡减少兔,但是这次我算错了,算到腿仍然变多了。我就没再试下去。再有点时间一定能发现自己的错误的!

  师:你特别会反思!(带头鼓掌)一次没完成的尝试,带给大家这么多的收获,真好!

  四、巩固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尝试这一方法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带着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问题:

  今年妈妈28岁,乐乐4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4倍?什么时候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9倍?

  师:这两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试?把你们尝试的过程写在背面!

  (学生独立尝试。一会儿,一些学生兴奋地想说答案。“解决了第一问的,可以想想第二问!”老师示意暂缓,并与个别学生小声交谈。数分钟之后——)

  师:找到结果了?第一问的答案是多少?

  生:4年!

  师:多少人通过自己的尝试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约2/3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同样的结果,尝试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好方法让我们大家来分享!谁愿意先说?

  生1:我是这么试的!1年后,妈妈29岁,乐乐5岁,不是4倍;2年后,妈妈30岁,乐乐6岁,是5倍,还不行……直到4年后,妈妈32岁,乐乐8岁,正好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4倍。

  生2:我只尝试了2次!大家看,我只试了2年后,4年后,我是这么想的——

  师:(打断)同学们,猜一猜他把1年后、3年后这些情况直接给排除了,是什么依据?

  (数秒之后。)

  生:我知道了,因为最后要求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4倍,那么妈妈的年龄一定是双数,所以只能两年两年地加!

  师:怎么样?欣赏这个方法吗?

  生:欣赏!他通过思考,排除了一些情况,使尝试更简便了!

  师:第二问呢?

  生1:我试了好多次,还是试不出来!

  (几个学生小声地呼应:“不可能!”)

  生2:(激动地)我找到答案了,应该是1年前!一开始我也是往后试,但是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越往后,妈妈年龄是乐乐年龄的倍数越来越小,所以我就猜想妈妈年龄是乐乐的9倍应该是以前的事,我往前倒推,果然1年前妈妈27岁,乐乐3岁,正好是9倍!

  (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因何响起?

  生:我很佩服他!他在尝试的过程中像爱迪生那样,面对失败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就找到了尝试的方向!

  五、回顾总结。

  师:对尝试这一方法,现在你怎么看?

  生1:我认为,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现成的方法能解决,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尝试。

  师:同意!面对新问题,尝试法更有用武之地。

  生2:学数学,只有不停地去尝试,你才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也是这样!

  生3:遇上一个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不见得非要想一个高明的方法,用这种有点原始的尝试法,一点点地去试,也能找到答案!

  生4:以前我觉得“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很难,用假设法步骤很多,我老要忘掉。但用尝试法,我觉得就很简单!

  生5:尝试不是傻试,也要动脑子分析,思考得越多,排除的就越多!

  师:是啊,尝试的学问还真不少!尝试,首先需要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样,勇敢地去试;尝试过程必然伴随着失败,面对失败,不仅需要像爱迪生试灯丝时的那份坚持,更需要对尝试的结果进行不断地分析、调整,才能更快地成功!

  (布置作业:尝试解决《孙子算经》中另一道名题“有物不知其数”。)

  (作者单位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