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亲近理论

  □本期关注:学习的秘密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

——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

  ● 植佩敏  马飞龙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变易理论(variation theory)是关于学习的一种理论。它讨论的是人们怎样才能够帮助别人学习。

  学习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古语有云:“重复是学习之母”;新近的说法是:“熟能生巧”。中文的“学习”就包含“练习”的意思。“学习”的第一个字“学”是“学习”的意思,而第二个字“习”则指“练习”,也就是“不断重复做某事”,与“重复”同义。

  如今在讨论教与学的时候,大家较少去关注练习的量,而更多地强调了练习的意义。人们热衷于讨论相关性、动机、参与、互动等问题,却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对于学习来说,一定数量的重复是绝对有必要的。但并不是说学习能从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中产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认为学习能从毫无重复、变化无端中产生。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易。

  变易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认识某个事物,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为了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某个属性上的不同,这个属性就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差异才可以被识别出来。

  ○ 关键属性及其关系的识别决定了学习的效果

  根据变易理论,学习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变得能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以某种方式做某事。为了做到这一点,学习者就必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体验某个事物。他(她)注意到并因此识别出这个事物的某些方面,同时忽略那些“想当然”的方面。这些识别出来的方面以及它们与那些“想当然”的方面之间的关系,就共同构成了学习者对这个事物的认识。

  但是,识别的条件是什么呢?鲍顿和马飞龙(Bowden & Marton,1998)指出,当某个现象或某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发生变化,而另外一些方面保持不变时,变化的方面就会被识别出来。为此,识别以变易为前提。例如,为了识别出甜味,人们就必须品尝其他不甜的味道,如苦味或咸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甜的,那么我们甚至都不会有味道这个概念。当我们同时注意到不同的味道时,我们就会识别出“味道”这个概念。“味道”构成“变易的一个维度”,而苦味、咸味等则是这个维度上不同的“值”。

  识别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如前所述,某个事物的属性(如甜味)被识别出来,同时变易的维度(如味道)也被识别出来(属性是这个维度上的一个“值”)。其二,某个事物(作为整体)从一个情境中被识别出来,同时这个事物的部分也从其他部分和整体中被识别出来。我们可以举马飞龙和布斯(Marton & Booth,1997)关于森林中的鹿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了看到森林中的鹿,我们必须从森林中识别出鹿的轮廓。为了识别出鹿的轮廓,我们必须看到鹿的部分,如眼睛和鼻子以及它们与身体之间的联系。一旦我们从情境(森林)中识别出整体(鹿的轮廓),部分(如眼睛和鼻子)的意义,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清晰;一旦我们从森林中识别出部分(如眼睛),那么它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的关系也就变得清晰了,鹿的整体轮廓也就显现出来了。

  然而,相同的情境并不意味着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这些关系,总是会以同样的方式被识别出来。赛尔卓(Saljo,1982)发现瑞典成年人对同一篇文章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读完这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有些人认为此文的结构是分层的,首先讲的是学习的不同形式(主题),然后就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例子加以阐述(次级主题)。其他人则认为此文的结构是线性的,首先讲的是学习,接着讲的是其他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没有被看作是用来解释上层主题或概念(也就是学习的形式)的例子。研究还发现,前者对文章的理解比后者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中,虽然文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内容的结构和功能却是不同的,并因此导致了文章意义的不同。

  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者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体验这个事物的方式。而他们体验事物的方式又取决于他们看到并注意到的相关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更佳的认识方式与识别关键属性的同时性有关,也就是与同一时间注意到并识别出来的、影响认识的关键属性的数量和关系有关(Chik & Lo,2004)。

  课堂中的情况与上面的例子有些类似。相同的教师教相同的课,学生的理解却不同。那些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之间,以及这些属性与整节课之间的关系的学生,会理解得好一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可能通过必要的变与不变的范式(也就是哪些方面变化,哪些方面保持不变),来帮助学生识别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属性之间的关系及属性与整节课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十分重要。这反过来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某个主题的内容以及对这个内容的安排,也就是确定好学习内容。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