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师如何观察学生行为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教师实施学生行为观察的内容与依据。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观察是一种专业观察。为使观察更加系统和全面,教师必须在观察前就有一定的目标,并拟订行动方案,这样才不至于陷入为观察而观察的简单程式中。

  行为观察目标的确定可以以新课程确立的学生发展目标为依据,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展开观察。就课堂观察而言,应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可以就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课堂交往行为、课堂思维状态、课堂情绪状态等方面展开观察与研究。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再比如,观察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可以着重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到黑板前练习时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活动是否焦虑或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行为,有无退缩、冷漠的行为表现等。所有这些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是十分有用的。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还应注意把学生的校内表现和校外表现结合起来,把观察和调查结合起来,做到多方面、多途径观察。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迷恋电子游戏,影响了作业的完成和学习成绩。这些情况,教师仅靠学校和课堂上的观察往往难以找到“病根”,需要通过多方调查,从其同学和家长处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他在校外的表现,结合平日观察,“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

  教师可以参照一些观察线索进行观察。观察线索可以帮助教师将观察的焦点集中于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比如要观察学生的沟通技巧,教师可以从积极倾听、清晰表达、合理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其每一个方面所对应的目标行为表现是:能耐心、积极聆听对方的发言,理解对方的意图;能运用语言、表情、体态等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适时、适地、适人地综合运用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方法。这样,就使教师的观察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可以减少盲目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观察提纲和观察线索。

  三、教师如何提高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能力。

  对教师来说,观察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教学技能。要科学、全面地观察学生,教师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几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五杭中心小学开展“小学生课堂交往行为的观察与辅导”研究。研究小组针对学生在交往行为方面的表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和持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不仅对“教学相长”的理念有了切实的体验,并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1. 以典型学生为观察对象,注重观察的连续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研究初期,教师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在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中,每位教师都有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连续性观察。

  小勇是班主任钟老师的重点观察与研究对象。几年来,钟老师所在的研究小组对他进行了持续的观察与辅导研究,既见证了小勇的成长,也使自己主动观察学生行为的意识与教育教学行为得到增强和优化。

  他长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成绩下游,行为迟钝,智力反应也很一般;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经常游离在课堂之外;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作业或不做、或随便应付……给人的感觉是忧郁、胆小、孤僻,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

  这是实验初期,钟老师对小勇典型行为的一段观察记录。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钟老师对他给予特别的关注,从课堂、课间活动等多个渠道获取信息。随着观察与分析的深入,对小勇的信息收集也越来越全面,归因进一步趋向准确,相应的对策成效也就更加明显。比如,“现在他遇到难题有时也能主动地来问老师,碰到难度较低的问题也能举手发言了。”

  钟老师在自己的反思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了多年的班主任,才真正理解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关键是要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2. 以学科特点为抓手,突出课堂观察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方面,每个学科都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发挥作用。如可以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和生生互动的语言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提升交往能力;在数学学科中创设生活情境或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在音、体、美等课程中通过各类游戏及比赛来创设和谐的交往氛围;在信息技术课中利用网络加强学生、师生间的交往等。这都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学生行为观察的主渠道。

  在一堂五年级语文课《舟过安仁》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小组对小勇的行为表现作了重点观察,并以轶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的方式进行了记录,据此展开研究。

  因为是公开课,看到许多老师来听课,小勇坐姿端正,老师布置的初读古诗,小勇都能认真完成,但不举手。接下来的环节,教师播放了课件,最后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两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描绘“看到的画面”。组内其他同学讨论非常热烈,争先恐后地说着画面内容,而小勇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或者是听其他同学说,不发表任何意见,其他同学似乎已经很习惯地把他排除在外了。

  当教师再提问“诗中的孩童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时,曾多次用眼神示意小勇举手,但小勇还是没有举手。老师看见小勇犹豫不决,就安排同桌同学先相互说一说。小勇也能说出“天真”、“可爱”的词语,只是声音很小,还不时看看老师。教师鼓励小勇大胆站起来回答,小勇慢慢站起来轻轻地说出了“天真”这个词,教师随即大大肯定了小勇的回答。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