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预科汉语课教学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 白星皛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汉语教学,首先应当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其次要促成跨文化的磨合;第三要重视实效性。

  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使用汉语进行正常交际;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概括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要点,分析事物的原因,作出合理的判断;能够较熟练地书写常用句子,基本上没有语言文字、一般句式方面的障碍;能阅读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能做笔记、记录、写信,并能按要求完成归纳、概括、缩写等书面表达任务;能撰写一般性学习活动的经验总结和常见叙述文、应用文;能用汉语进行各种社会交际活动,基本可以用汉语进行思维;可以适应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习。力求在提高汉语水平(尤其是汉字书写水平)的同时,又能拓宽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为今后在高等院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预科班汉语课教学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1.学会听。由于母语的存在,少数民族学生通常有一个不自觉的习惯,就是在汉语交际过程中,总要把接收到的汉语信息先翻译成母语,再吸收、思考,然后输出的时候,把用母语想好的信息在头脑中迅速翻译成汉语再说出去。这就必然要比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慢半拍儿,势必要影响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要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的习惯。具有本民族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往的学生要在短期内改变原来的习惯,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逐渐养成直接用汉语思维的习惯,这是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培养学生抓住语流主脉的能力。比如,在语流当中重点截取主要句子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而忽略那些起修饰作用的句子成分,即定语、状语、补语等。这样,不仅能抓住语流的主脉,而且能够减少漏听现象。再其次,要养成紧紧跟听关键词语的习惯。通常在语言交际过程当中,要想准确把握对方言语当中的意思,就必须紧紧跟听关键词句。最后,要养成听事例的习惯。交际过程中,事例在说明问题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事实胜过雄辩。在言谈话语当中,多用事实来阐述问题是提高说服力的关键。

  2.学会说。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汉语课应当是一门语言训练课,因此,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一重点实施教学。

  ①概括归纳。要训练学生对抽象的、零散的、无条理的信息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格式化等能力。比如,介绍一个人物时,从姓名、性别、年龄开始讲起,进一步介绍性格、学历、信仰、简历等等,重点介绍人物的事迹和业绩,然后介绍其作用和意义,并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也为今后做好自己的个人简历,为走向社会展示自己做好初期的准备。再比如,介绍事件时,要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将整个事件叙述得有条理。

  ②总结提炼。要根据课文或其他文字材料,训练学生总结事件、提炼结果的能力。这比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还要高一个层次。因为总结是要将整个事件进行主观的分析,再将实质性的东西进行归拢,然后提炼出事实反映的真实结果来。

  ③拓展发挥。要培养学生就事论事的能力,所谓论,就是要针对所接触到的事件作出主观判断来,并阐述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态度。

  3.学会读。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能读懂一般性的专业书籍。阅读可以包括精读、范读、查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方法。在预科学习期间,应当让学生广采博撷,利用这个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接触一篇文章,就要清楚在这篇文章当中学到什么?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应当把这个知识归档到自己的哪个知识库当中?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