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口语交际课“说说我的家乡”教学案例分析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口语交际课“说说我的家乡”教学案例分析

  ● 吉林省龙井市龙井中学汉语教研组

  金美玉:这节课聂老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有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成果。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课程资源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教材中对“说说我的家乡”这一话题,仅仅作了如下简单的指导:“同学们说不出家乡的特点,那是因为他们对它了解太少,关注太少,而不是它不美丽。用心想想家乡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再把它介绍给同学。”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中这几句提示语授课,就很难上好这节课。聂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把教科书看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围绕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前按兴趣分为历史、地理、景观、特产4个小组进行活动,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发了音像、网络、图书馆、自然、民俗等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在社会这一大环境里搜集材料,感受家乡的美好。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词句资源包,丰富语料,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做好了资源开发的引领、设计、组织和实施工作,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柳敬仙:听了聂老师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感触颇深,下面对这节课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

  优点:这节课“调查和查阅有关家乡的文字资料”这一环节凸显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节课的教学中心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要介绍家乡首先要有关于家乡的说话的语料。这些语料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学生去建构语言知识。以往的教法是由教师提供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去组织语言介绍家乡,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按兴趣分成地理组、历史组、景观组、特产组进行小组活动,查找资料,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分组调查后带着收获来到课堂,再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建构了系统完整的知识。在教法上运用了支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地讲,就是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一步步地引向深入,就像爬梯子一样,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例如,介绍家乡是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如果直接让学生说,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节课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查找有关家乡方面的资料,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了四个小的学习任务,经过小组交流,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又进了一层,为下一环节用各种形式介绍家乡提供了说话的语言材料。

  不足点:拓展训练“你怎样建设我们的家乡”这一环节,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开发和利用龙井的名胜古迹、特产等独特资源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做文章,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孙丽:《汉语课程标准》谈到口语交际有实践性的特点,而且提倡教学活动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汉语课堂中,课前活动已经常规化,没有这个环节,就不能称为一节完整的汉语课。

  聂老师的这节课,课前活动中播放了《长白颂》这首歌。这首歌歌颂了我们的家乡延边,学生听了感到很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在这个环节,学生有两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展示《长白颂》歌词时,老师先找学生读,可是读得很平淡,后来经过老师引导和调动,采用不同方式朗诵,这样学生的情感由平淡变为充满激情,充满了自豪感。

  第二,学生学习了语言。这首歌曲以歌词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学习到了很多词语,比如:巍巍长白山、巨浪澎湃、坦诚的告白等等,这样不仅在课前让学生积累了词汇,而且为课上学生赞美家乡做了准备。

  这样教师在课前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顺利开展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

  张美子:口语交际是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种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再加上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掌握的课外知识有限,更加大了教学难度。聂欣欣老师执教的“说说我的家乡”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本堂课首先较好地实现了角色转变: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预先做到了统筹安排——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地理、特产、景观、历史,让每个学生分头行动,查找资料,课内互相介绍,把口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责任分明,不给学生懈怠的机会。其次,教学设计上做到了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必须增强趣味性,训练形式不拘一格。聂老师创造交际情境,如采用词语接龙、选词说话、对话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申红花:今天聂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我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这节课,聂老师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反馈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的方式精心组织教学,把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准备环节,学生自愿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家乡的了解。收集到的信息材料,是按学生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汇报。这充分体现了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记述能力。第二,“赞美家乡”这一环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采用读歌词、口头作文、翻译歌词等多种形式表达,从而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三,“设计家乡的未来”这一环节,学生放飞想象,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由这节课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处在摸索当中。《汉语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明确提出:“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达到这一要求?根据不同的话题,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悄悄话公开说”,像这样的话题,我们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说?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千华:我们民族中学汉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堂课凸显了汉语的工具性。

  从以上各位老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发言的老师说理清楚,对于案例涉及的话题各抒己见,褒贬有度,抑扬有据。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各位老师注重运用理论说明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各位老师的发言涉及了“课内外资源的整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渗透”、“角色转换”、“学生潜能的发挥”、“激励性评价”、“自主、协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等新课程理念,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说明和验证,使案例分析具有了高度和深度,渗透了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感悟。

  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我们有效利用案例分析会这个全新的平台,积极探索、尝试,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得到了提升,而且也增强了教研组集体教研的能力。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采用案例分析会这种形式,不断地摸索汉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