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校本研究的着力点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湖北省黄冈中学 汪芳慧(高级教师)

  校本研究和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在教材、教法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笔者通过案例教学探索校本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取材、设计与实施策略,阐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研究既是作为教师的主要研究范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而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研究性学习在目前学科教学任务和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学科课程的教与学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在“小课题”、“真问题”上做好文章,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心的目标,从而达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一、校本研究的定位——“问题即课题”。

  这是针对我校校本研究作的科学定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研究应根植“校本”沃土,在教学和对教学行为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一线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最熟悉的是什么?研究的主阵地在哪里?研究是为了什么?我的研究能否有用?于是,教师自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自己熟悉的课堂上。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讲解还是训练,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总会有一些困惑,总会有一些影响教学效益的“瓶颈”和问题;进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反思,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何价值?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弥补?如何完善?等等。若把这些问题研究透,无疑就是教师研究的“本”,无疑找准了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结合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放在校本研究的首位。要将学生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学科学习的兴趣与方法、学生作业的强度与形式和学生阶段性的典型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要将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当作课题研究;要将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愿望和追求当作研究课题,这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要关注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学生的一生。借助校本研究中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历练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观念的熏陶,无疑找准了校本研究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佳“结合点”。

  校本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校本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沃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是研究者,课堂是教师的实验室,教学中发现并凝练成的问题就是教师攻关的方向,借助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正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我们坚持“三个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规定“三个不准”——不准满堂灌,不准照本宣科,不准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倡导“三敢”精神——敢向课本说“不”,敢向教师说“不”,敢向资源说“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追求和谐、创造、民主、求新的课堂情境,培养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无疑找准了校本研究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结合点”。

  二、校本研究体系的构建。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个备课组在学期初,根据本年级、本学科的实际,经过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作为本学期校本研究的重点。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学质量,锻炼教研队伍,形成务本、务实的教研风气。

  实现两个提高。校本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学校鼓励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努力实现由一般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狠抓“三课”落实。“三课”指集体备课、公开课和课题研究,学校以此作为校本研究的实施平台。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在个人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讨论,形成对教材处理的整体意见,教师再将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务处、科研处和教研组负责组织举办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抓好公开课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堂公开课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个个参与,人人受益。

  实施四级管理。建立校长室——科研处和教研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的校本研究管理体制,各司其职,责任分工到人,各级互相督促,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校本研究工作。

  突出五个环节。以学习——实践——引领——反思和交流——创新五个环节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流程。在各个环节中,落实校本研究的各项任务,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五个环节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以此推动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

  三、校本研究的着力点——在“小”和“真”上做好文章。

  校本研究不是正式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须仰视才见”的事情,校本研究的动因都是来自于实践,都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工作之外另外附加的东西。有了这个前提,研究就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可以做到。如何找准校本研究的着力点,让人人都可以有收获呢?实践表明:课堂是教师最熟知的阵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地方。教师的激情在这里,教师的梦想在这里,教师的困惑在这里,教师的感悟在这里,教师的收获在这里。教师从事校本研究理应植根于课堂,理应在“小课题”和“真问题”上做好文章。

  从“小”处入手。教师往往因熟悉日常工作,而对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行为变得习以为常。事实上,恰恰是在这些日常的点滴小事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或课题。关键要看是否关注了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是否关注了每一个生成性的问题,是否关注着内隐经验与想法在课堂上的自觉融入。只要细心留意“小”问题,就可以“以小见大”,做出大文章来。

  下面以研究性学习案例“去了解一棵树 去感受一棵树——从小处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研究”为例:

  据科学家预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经济效益的总和达到196000美元。

  研究目的:

  (1)我们提倡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的前提是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这就需要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需从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2)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5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并且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便深入细致地了解一棵树,以培养学生“一草一木总关情”的情感和热爱校园的情感。让学生贴近自然、深入自然、融入自然,真正体验到自然界的美好与深入自然的乐趣。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