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小学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基于目前民族中小学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遵循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汉语语法教学要根据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阶段进行。小学阶段,教师不必让学生明白“主谓宾”等语法知识,对语法单位的拆分也不必太细碎,可提炼出一些格式化的汉语句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这个阶段,语法教学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把语法的讲练融入到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自然习得汉语语法。中学阶段,学生汉语词汇的输入和输出已经达到一定的量,他们归纳、推理、演绎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可适当地讲解一些抽象的语法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拓展口语交际的范围。 2.要以功能语法为主,讲求实用。 从语法教学的内容来看,语法可以分为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形式语法把语言作为符号孤立地进行考察,并着重描写和解释这一符号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和语言以外的社会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说明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的作用。总之,形式语法把语言看成一套规则,功能语法把语言看成表达意义的手段。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法是为了提高实际交际能力,所以应以功能语法为主,讲求实用。 功能语法和形式语法对同一个语法点的阐释是不同的。比如副词“又”,形式语法侧重阐释语义层面上的“重复和继续”,功能语法则补充说明了语用层面上的已然义。学生知道了“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又”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就不会再说出“我吃了一个苹果,再吃了一个香蕉”之类的句子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功能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3.以词序和虚词为重点,重视民汉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我爱他”和“他爱我”意义不同,是因为词序不同;“我和妈妈”和“我的妈妈”意义不同,是因为虚词不同。词序和虚词也是汉语和许多民族语言的主要区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汉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藏语中却是“主语+宾语+谓语”,“我吃饭”就变成了“我饭吃”;汉语中是“定语+中心词”,彝语中却是“中心词+定语”,“漂亮的姑娘”就成了“姑娘漂亮的”;景颇语中没有介宾结构,学生常出现缺少介词的偏误,如“家里写作业(应是“在家里写作业”)”等。 因此,汉语语法教学要以词序和虚词为重点,按照学生的习得规律,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讲解语法项目。教师要注重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对比分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难以理解和易于出错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展开练习。对于学生普遍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要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及时归纳、总结、更正。 4.要避免系统化、概念化、术语化,尽量条理化、公式化、图示化。 我们以含动词“有”的存现句的教学为例。比如,小学教材中出现了“桌子上有一本书”这个句子,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存现句,存现句表示某个处所存在着某一事物,或某个处所有某种事物存在或消失”。这样用大量术语讲解概念,学生一定满头雾水。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运用教室中触手可及的道具,用问答法让学生熟悉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如:“讲台上有什么?——讲台上有粉笔和老师的书。”“扎西的桌子上有什么?——扎西的桌子上有语文书和文具盒。”这些问句都限定了答案,不是开放性的,学生必须用存现句来回答。这样他们头脑中对存现句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 第二步,提炼出简洁、清晰的公式,帮助学生习得句子的结构。教师可从刚才的句子中提取出“什么地方+上(里)+有+什么东西”的结构,写在黑板上。从有血有肉的句子到公式化的语法规则,这是一个从演绎到归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学生头脑中的规则就不再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是一种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以后自己生成。 第三步,设计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反复练习。语法教学要形式和意义并重。教师不要动辄让学生空口造句,要尽量创造真实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比如教师可出示一张自己家客厅或卧室的照片,然后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回答“老师家里有什么?”“饭桌上有什么?”等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说的句子最多、最正确。 第四步,检测、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及时纠错、巩固。教师可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分别汇报各组的答案,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以挑错。由于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交际活动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最后教师可再问一些“你的房间里有什么?”之类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加以复习、巩固。 这样,教师把抽象的语法规则化为具象的汉语句型,再加以有效的操练,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记忆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5.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国内的传统语文教学。同样一篇课文,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第二语言教学重在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在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精讲多练,灵活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学习的时间达到最大限度;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学习的覆盖面达到最大限度;让学生的交际真实性达到最大限度;让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机会达到最大限度。 近年来汉语教学基础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一方面要开阔眼界,了解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近况,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语法教学要和词汇、语义、语境等相结合,和口头表达、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相结合。 在实际交际中,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法教学要和词汇、语义、文化的教学相结合,和语言环境相结合。比如学习了用“你几岁”来询问年龄后,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一句式一般用来问孩子的年龄,“几”一般用于答案为10以下的问话,学生就不至于出现问一位老人“你几岁”的谬误了。 教师教授语法,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随文讲解,也可以学完全部课文后集中讲练,还可以结合口头表达训练、作文点评、课外语言实践等活动复习巩固语法点。比如,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增加“口头作文”这一环节,给出要表达的话题和相应的语言结构,最好再辅以图片、动画等直观的手段,训练学生准确、生动、有条理地说清楚一件事。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优秀辩手评选”、“今天我采访”、“新闻发布会”、“小小导游员”、“博物馆一日游”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尽量为学生创造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锻炼汉语能力的机会。 对于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而言,语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语法教学既体现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发展中,也隐含在汉语思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程里。语法教学不是教授系统的汉语知识,而是提高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而是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举一反三,使他们易于表达、便于阅读、善于交际。考虑到中小学生的特点,语法教学要注重解释的简明实用,注重归纳和演绎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注重学习和习得相结合,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趣味化。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贵得法。广大汉语教师应以《汉语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切实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差异、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实际,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在大量的汉语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逐步形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汉语素养。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