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话题:守望文学教育
2010-11-06  2010年11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回归文学教育的“中国经验”

  我们已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如果单就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而言,语文教师可能是最为辛劳的,但往往最为吃力不讨好,这些辛劳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工作效率,因为他们做的大多是无用功。教师整体素养偏低,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文学性的欠缺,很多语文教师不懂文学。把语文课讲成了语言课、语法课,这种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亚于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我们看到,很多高师中文系的大学生,也不把“文学”当作“学问”,以为那是茶余饭后躺在床上读一本小说背两首诗歌就可获得的东西,和中学语文教学无关,而只有把现代汉语和文言翻译通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学问。由此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教师文学修养的缺乏,作为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量特别是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量普遍不足,对文学作品没有感受力,这些未来的教师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只要有了教学大纲和参考书,什么样的课文都能“分析”。这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悲哀。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引入文学能力这个话题。长期以来文学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偏见”是认为文学不需要能力,只要能够读懂文字,再套用“分析”一番就算大功告成。文学能力专业训练的缺失,使得一个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一个普通文学青年之间并没有任何差异。而语文教育能力属于文学能力的自然延伸,语文教育能力以文学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基础,具体来讲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感受力与细读功夫。文学不是无情物,敏感而丰富的情感是最基本的文学气质,它可以感受并捕捉到文本背后微弱的信息,抓住作者欲言又止、欲说还休、隐藏其间的内容。李商隐《楚宫二首》写道:“已闻珮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这便是艺术领悟基本功的形象描述。二是表达力与阅读文章的悟性。写作是衡量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即使不是下笔千言、挥洒自如,至少也应当是滔滔不绝、连贯得体。另外语文老师还要对文章的结构框架要有很强的直觉。三是审美力。审美是文学的目标之一,审美就是审察作品的独异、精彩之处,发现作品不同凡响的地方。真正的文学创造是在与他人的差异中存在的,而真正的文学理解也必须能够保持独立见解,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永远不会与别人“所见略同”,换言之,你必须证明你与别人的不一样。四是创造力与求异思维。文学作品的解读需要创造,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发明。正因为有无穷的解读智慧,才会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文学不是谈论唯一真理的地方,因此,真正的文学悟性并不需要关心正确与错误,而是关心精彩与否。鼓励师生追求独特感悟与创见正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五是想象力与自由的境界。没有非凡的想象力就没有大艺术的产生,同样也没有文学素养的养成。语文教育能力必须具备鼓励、呵护想象力的品格,在文学想象中享受身心自由,享受生命不一般的境界,体验黑格尔所言之“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达成语文教育能力所包含的这些基本素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找到正确而有效的途径。我认为根本之路,还需要让教师回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来,回到文学教育特有的“中国经验”中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文学教育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我们需要给予批判的继承。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古代诗文评点。中国古代诗文评点著作浩如烟海,它集圈点、鉴赏、批注和评改于一身,是帮助作者评判优劣、认识得失,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学习写作的一种独特形式,这是一笔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从宋代开始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评点或文学教育著作,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宋代楼肪编撰的《崇古文诀》有如下介绍:“世所传诵,惟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规范》及肪此书而已。而此书篇目较备,繁简得中,尤有裨于学者。盖肪受业于吕祖谦,故因其师说,推阐加密,正未可以文皆习见而忽之也”。评点类著作形式的产生,主要目的在于“取便科举”,指导考生如何掌握诗文之法。这些著作,尽管选的是古诗文,但都是以“时文之法”来分析文章。又如,近代以来有两部重要的评点著作值得一提,一是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一是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喻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的特点在于详细地讲解作意、作法。作意相当于题解,揭示本诗的主题。作法部分侧重剖析作者的艺术构思,归纳段落大意,详细地解释了比兴、典故的运用,层次的绵密有序,对仗的虚实互用,首尾的前后呼应等方面。在每一类作品前面,都以一首典型的作品为例,讲它的声调格律,而且在每一首诗的字旁,用符号注明平仄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每首诗的格律,同时还可以知道每个字的声调,这对于初学格律诗以及古汉语的读者是十分方便的。林选的《古文辞类纂》对选篇做了精到的评点,述其背景、作意、章法、眼目等,特别着重于艺术技巧的分析。作为一位深知文章甘苦的古文大家,林纾的选评确有眼光和见地,他常能要言不烦,搔到痒处,有助于后人理解文意并能从中借鉴写作技巧。

  二是书院课艺。书院教育为中古以来一种主流的教育形式,自唐宋时期开始出现,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中国历代书院志》有丰富的记载,其中许多院通过课艺评点来对生徒实施文学教育,《钟山书院乙未课艺》就是典范的样本。如潘宗鼎《君子固穷》的评点为:“寓牢骚于温厚,托情抱于芳菲。短调长歌,低徊欲绝。然明珠必耀,幽蕙自馨,保此清寒,勿孤吾意。”吴鸣麒《君子固穷》的评点为:“文思深至,说理真切,极力写出君子身分,大有长剑倚天之慨,非寻常文字也。”从中可见,这些课艺评点都是偏重于艺术分析与评判,要言不烦且充满着浓郁的文学性意味。文章忌讳平淡,翻新出奇,力去陈言,这是古今文学欣赏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立意新颖、结构曲折的文章,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有鉴于此,书院课艺也非常重视这一经验,杨炎昌《君子固穷》的评点为:“无一笔不曲,无一语不深,无一字不雅,气味馚馥,神思幽微,直是散体文家妙境,此题得此文,吾满志矣。此文不特文字好,并见志趣亦好。真能固穷之士也,愿守此终身,不负厚望。”从这些课艺评点中,我们不难了解其在文章学、写作学方面的成功经验。

  三是八股文法。季羡林先生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八股也要一分为二的。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代圣人立言,陈腐枯燥,在所难免。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从布局结构上来看,却颇有可取之处。它讲究逻辑,要求均衡,避免重复,禁绝拖拉,这是它的优点。有人讲,清代桐城派文章,曾风靡一时,在结构布局方面,曾深受八股文的影响,这个意见极有见地。”八股文的精髓在承、起、转、合以及在分股时采用对偶手法、正反论证、分段论述。这对写作议论文是很有帮助的。写作与评阅八股文是书院教育和课艺评点的主要工作,考课作为书院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八股文习作,因而,八股、评点、课艺是作为三位一体、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发挥着它的作用,它的优长与缺陷也是内在地纠结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在泼掉污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孩子,而传统文学教育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传统文学教育经验在阅读学、文章学和写作学方面有许多重要启示:一是文学化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诉求,二是有序的积累过程,三是个性化的沟通方式与评价体系,归根到底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生徒的能力,并把文学理解看作一种技术积累过程,而非林纾所说之“盲称瞎赞”,它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王 杰  作者单位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