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以个性化课程助学生灵动发展
2010-11-06  2010年11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当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成绩斐然。但是不能不看到,教育中还存在弊端,如一些学校机械、呆板、乏味的教学,整齐划一的评价,导致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高分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不让人深思。教育应该是鲜活而有生气、别致而有魅力的,学生成长应该是快乐而美好的。由此,我们基于国际视野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提出做灵动的教育。

  灵动的教育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的教育。我们主张全面推进“灵动管理、灵动课程、灵动教学”的改革,努力让学生拥有灵动的童年,经历童真生活的完美;让教师拥有灵动的人生,享受和学生共同追求卓越的幸福;让学校拥有灵动的教育,受到社会最广泛的尊敬和向往。

  实施灵动的教育,课程是最关键的资源要素。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通过课程发生效力,课程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质量,课程在师生的选择与整合中不断优化,学生与教师在优化的课程实践中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尝试通过课程创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促进学生灵动地发展。

  一、课程创新的缘起:反思学生成长的“六大缺失”。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到今天的科学发展观,都倡导以人为本;从夸美纽斯到卢梭,从孔子到陶行知等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倡导人的全面、生动、主动活泼发展。我们需要反思学生成长是否真正做到了这样的发展。通过反思,我们发现学生成长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身心素质的缺失。当今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身高、体重等体质健康达标率并不高,学生心理品质如集体意识、自信心、意志力等也比较欠缺,和其他国家学生在夏令营的较量中,有时显示不出东方大国的优势。这与学校体育课程不无关系。为此,我们应把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的创新摆在第一位。

  第二,艺术素质的缺失。自古以来凡求学者必喜好琴棋书画,而现在由于升学压力大,真正持续地喜欢并学好一门艺术课程的学生并不多。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生前谈到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该校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钱学森小时候,他父亲一方面送他学理工,另一方面又让他学音乐、绘画艺术课,所以他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艺术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让他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更能启迪他在科学上的创新。艺术教育除了悦心怡情、培养审美能力外,在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均有独特作用。所以艺术教育也应放到突出位置。

  第三,文化课程学习优势的缺失。由于传统教学与评价的局限,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回答自己到底最喜欢哪一门文化课程。如果一个孩子在一所学校学习几年而没有一门最喜欢的文化课程的话,那这所学校的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我们在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是否一定要学生每一门文化课程都学得很精?曾经有诺贝尔获奖者对此作过否定的回答,很多名家、伟人的成功也验证了这一点。文化基础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门文化课程,一方面会带动其他文化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会为未来发展领域奠定方向性框架基础。同时,“最近发展区”学习优势得以彰显,促进自信心增强,易于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程学习,降低学生不必要的学习成本。

  第四,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缺失。由于教育的相对封闭和地区差异,造成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国际视野、国际理解有可能成为盲点。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人类发展呼唤“地球公民”,国际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人的全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应当有多元文化理解力的启蒙,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认识和吸纳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共同关心气候与环境等国际性问题,形成走向世界、服务世界的胸怀和智慧。

  第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缺失。我国的人才基数远远大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创新人才远远少于这些国家。能够拿到国际奥赛等重大比赛金牌的优秀学生为数不少,可除个别华裔外,至今无人问津诺贝尔奖。甚至还有很多到了著名高校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存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缺失。

  第六,沟通、协作能力缺失。当今教育面临的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加之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个体独处多于群体生活,家庭生活多于集体生活,同伴交流机会不多,缺少沟通技巧与方法的锻炼,协作精神不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