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行走 只要不给教师设限,就没有限制他们潜力发挥的藩篱。 不过,首席教师名额有限,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的成长方式。 于是,在“首席教师制”的基础上,二附中又推出了“骨干教师制”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制”。 通过这三个制度,二附中规划造就一批占全校教师总数10%~15%的首席教师,评选35%~40%的骨干教师;针对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没有名额限制,当选后,学校会为他们优先提供锻炼的机会,并为他们指派专门导师给予指导。 这样,学校就形成了首席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一般教师的“金字塔型”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评定,也不是终身的,每一任期三年。”李志聪介绍,在参评时,老师必须提交自己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师德方面有什么目标?教育教学方面达到什么层次?科研方面做什么课题?三年后交出什么样的成果? 如此一来,每一层次的教师都有了各自向上攀登的明确目标。而且,每位教师的目标都是动态的、“不设限”的,从而在全校创造了一种积极上进、鼓励竞争的氛围。 化学教师王巍,2004年申报骨干教师时,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梳理。 “我发现,对课程理论的内化问题,自己没有系统地学习好。另外,也没有养成‘学习—实践—反思’的习惯,不善于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为此,王巍为自己开了一份书单:《教师人文读本》、《第五项修炼》、《教师角色》、《透视课堂》……并给自己制定了科研课题——“境外学生差异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未来三年,我要写出两篇具有一定水准的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王乐昌,当选骨干教师后,何晓文校长让他带教改实验班。 “在我中年做事业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校长,真的很幸运。”王乐昌说,对年轻教师,校长“既给压担子,又给鼓励;既会给机会,也会‘挑刺儿’”。而骨干教师制,让自己有了向上行走的支撑。 “只要不给教师设限,就没有限制他们潜力发挥的藩篱。”在何晓文看来,适当的制度是保证一个教师团队持续发展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还能强化二附中“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 如今,在二附中,地位最高的是首席教师。他们是青年教师心中的偶像,待遇也不比校领导差。学校的倡导也影响到教师的追求。现在,二附中的老师不是争着“做官”,而是比谁的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近两年,已有多名中层干部“炒”了学校的“鱿鱼”,回到一线做教师。 学会合作 让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生长点”,这是对教师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也是对团队利益的保证。 不过,刚评首席时,大家心里还是有一点顾虑的。 二附中人才济济,光特级教师就有11名,有的学科甚至有3名特级教师。可按规定,一个学科只能有一个首席,只能是“优中选优”。 “常言说,一山不容二虎,大家争起来不是影响团结吗?” “有的特级教师是从外地引进的,如果他们当选,本地老师没当选,会不会搞成‘招进来女婿气死儿子’?” …… “这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鼓励竞争的同时,如何避免过度竞争?”何晓文心里明白,过度竞争,势必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正好,一件小事给了何晓文“灵感”。 2002年,二附中有4名同学进入了国家“奥林匹克集训队”。 一次,何晓文和4名同学聊天。她问:“你们到了这样的层次,竞争一定是很激烈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不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留一手’呢?” “不会的!”学生的反应,出乎何晓文意外,“如果我们四个人各自为战,那么,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现在,我们4个人组成一个团队,资源共享,对问题一起研讨、切磋。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提高,最后,不论谁取得了成绩,代表的都是我们二附中。” 学生的回答真是太好了! 抓住这件事,何晓文与其他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在鼓励竞争的同时,二附中还要提倡“学会合作”: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二附中的发展),从不同的方向努力,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实现各自的提高。 在数学教研组,有陈双双、唐立华、郑跃星3位特级教师。为了做好教研组的工作,3位老师在配合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各自的发展方向。陈双双是“首席”,主要考虑整个教研组的建设;唐立华老师在开发智优学生潜能方面,已经做出了成绩,就主要负责这一块工作;而郑跃星老师,主要负责“郑跃星数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在语文教研组,首席魏国良老师设计语文学科的教改。后来,引进了一位特级教师肖家芸。怎么发挥肖老师的特长呢?何晓文动了一番心思。 “校长对我说,你得有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她建议,现在到一线做班主任的特级教师很少,不如你去试一试?” 肖老师刚开始有些犹豫。 何晓文帮他进行分析:“当班主任需要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在高中阶段,学生更需要一种思想的引领。而特级教师当班主任,正好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优势,用智慧的光芒去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这不是很好吗?而且,你还能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提炼出理论,并用这套理论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 很快,肖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找到了“感觉”,不仅确立了“自塑教育”的科研课题,还在班里选了3名学生,作为自塑教育的个案,“打算对他们从高一跟踪到高三,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论”。 “各有所长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队伍基础。”何晓文说,大部分老师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期许,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这个前提下,“合作”需要先“分工”,让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生长点”。这是对教师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也是对团队利益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