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强校之谜”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支持教师的创造

   教师的创造,不仅体现在每一节课上,也体现在每一个活动中、每一次对话里。

   “一切为了教师的创造,没有教师的创造就不能建成一流学校。”在何晓文校长看来,学校的成功,需要有好的传统。一所好学校的传统,不是体现在学校的建筑上,而是体现在教师队伍中。

   在二附中,教师的创造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创造,不仅体现在每一节课上,也体现在每一个活动中、每一次对话里。

   为给学生播下科学理想的种子,二附中老师集思广益,为学生们设计了10个创新实验室,涉及理化生、天文地理、机器人、心理科学等领域,却与考试无关,和竞赛无关。

   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传播无私无畏、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二附中活跃着一支科技教师队伍。从2004年开始,学生们在科技老师的指导下,与极地破冰船“雪龙号”的科学家进行联系,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我离科学家还有多远?我以后准备如何去努力?

   如今,二附中全体老师又投入了一次新的“创造”——“学科德育”研究。这在德育工作中无疑是一次创新。

   “学科德育是存在于课程内容、过程、方式、活动、要求之中的德育,它与学科教育是完全同步的。”副校长陈胜庆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他说,二附中老师的共识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像盐,直接食用,肯定难以下咽。但是,一旦把道德教育“溶”入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烹制成美味的“汤”,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进去。

   二附中老师的合作精神,让这种教育理念迅速付诸实践。

   物理首席教师范小辉,从物理教材中挖掘出7个方面的培育人文精神的素材;地理教研组从地理教材中发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德育素材;而外语教研组则寻找出了国际理解的德育素材。

   同时,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案例的发现与写作中。年轻的语文教师柳叶,在讲授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时,融入了“感恩”的德育主题。

   当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惭愧之情让学生们唏嘘不已时,柳叶抓住时机,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位女生流着眼泪说:“作者的这种感情我完全能够理解。有一次,我的妈妈生病了,很虚弱地躺在床上。我发现,妈妈也是需要人爱护的,我真后悔以前和妈妈顶嘴、吵架。”

   一位同学说:“世上很多东西都是短暂的,像生命、青春。但是,妈妈那种无言的爱却是永恒的。”

   讨论很热烈。总结时,柳叶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对于你的父母来说,你却是整个世界。

   “这次融入语文课堂的德育,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从感动到沟通、从知恩到感恩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体验了情感、升华了情操。”柳叶说,老师也需要成长。这堂课在感染与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让自己摸索到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以情感唤醒情感,以沟通换取沟通。

   “在二附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何晓文说,学科德育正是对“德育无痕”的最好阐释:学校内外一切资源都可以成为德育素材;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可以成为德育素材。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把刚入学的孩子带到山林里,让他们感受祖国的美丽一样。当孩子成为战士后,在战壕里冒着炮火抬不起头时,他们能闭上眼睛,想到童年时的那片山林——此时,它就是祖国的象征,是需要用生命去保卫的家乡。

   “这正是我们向往的德育境界。”二附中的老师说,“德育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会在将来某一个时刻产生效果。我们有这种自信。”

   因为二附中全体教师的合力创造,这种自信正变成现实。

   20051015,神州六号发射成功。张大同老师收到一条短信:“热烈祝贺神六上天,让我们为祖国欢呼!”这是一位刚考上大学、正准备出国的学生发给他的。

   张大同立即回复了一条短信:“希望你不管走到世界的哪个地方,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记:

   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直击我们的心智。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

   教育有一种责任,它应让师生共同生长。知晓这种责任,完成这种责任,在实现心灵交换的同时也让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的,就是学校。

   在华东师大二附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体验到了这种责任。因此,尽管二附中是一所经验丰富的名校,但我们仍然选择从学校层面去关注教师的成长。事实上,一所学校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的成长,也在于教师的成长,在于“名师撑起名校”(何晓文语)。

   据悉,2005108,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二附中15名语文教师全部亮相。一位以“挑剔”出名的特级教师,在推门听课后,激动得连说三次“震撼”。

   这,是对一个教师团队最好的褒扬。

   (本刊记者  帆 原载《人民教育》2006年第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