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五、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

   所谓“充分发展”,指的是: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充分地转化成现实能力。假设一个学生有一千点的潜在能力,我们就要尽可能地把这一千点的潜在能力都激发出来,转化成现实能力。

   所谓“全面发展”,指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使学生成为健全的、协调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所谓“终身发展”,指的是:在学校中,要高度重视那些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指的是:承认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尊重这种不同,并针对这种不同有差异地组织教学,有差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潜能较大的那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六、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又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一般来说,教育价值包括两个方面: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的内在价值旨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旨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认识教育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在教育价值观上的任何偏颇,都会造成教育实践上的片面性。历史上,教育价值观经历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论争。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这种观点突出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更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这种观点突出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两种取向孰优孰劣,不能一言以蔽之。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评价应该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看待,同样,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现实基础之上。

   在我国,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为此,基本上采纳了原苏联的教育制度。学校基本上按照统一的社会需求模式、规格培养人才,学校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建立我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进我国的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显示出这种教育价值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个人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确立,工具性教育价值取向的弊病更多地暴露了出来。

   那么,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教育价值取向呢?是简单地从工具性教育价值取向转变为内在教育价值取向,还是整合这两种取向并探索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由于社会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总有不同的侧重点,人们对教育价值的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一侧重点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此外,在教育价值选择中,不能只看到两极价值之间的冲突,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不能片面拔高或贬低其中任何一方的固有价值。要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追求两种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和最佳结合。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分析本区域对教育价值需要的主要倾向和潜在倾向,以发展的观点选择现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避免极端化的做法,努力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有机统一,朝着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方向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并且纠正以往过度强调工具性教育价值取向的弊端,当前乃至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以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为主线,兼顾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要为尽可能多的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平等的、有秩序的、成本较低的、优质的教育服务,要为社会大众获得这种优质的教育服务创造平等的制度条件。

   (田慧生 李继星 徐美贞 作者单位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载《人民教育》2006年第2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