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在真知与真爱的世界里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一直到周五,孩子都没有迟到。放学时,她特地叮嘱小雨:“周末的时候,让妈妈别忘了买闹钟啊!”

  下个周一,孩子没有迟到;周二,没有迟到;周三、周四、周五,还是没有迟到。快乐的孩子,每天像小燕子似的在班里忙来忙去……

  真正的严师,绝不靠板着面孔来显示自己的尊严。爱和宽容的力量如此巨大,任何棍棒、皮鞭和声嘶力竭的吼叫,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

  爱,需要宽容,还需要智慧。

  刚接一个新班不久,闫柏林老师发现学生发言不够响亮。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大多数。这让热情洋溢的闫柏林有点沮丧:“我们学习的是多么美丽的母语,这么萎靡怎么行呢?”

  他想起自己念师范时练发声的方法,于是下令:“全体起立,面向窗户,齐步走!”学生们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有的还在小声嘀咕:“老师让我们给气疯啦!他要干什么呀?”

  “同学们,把窗户打开!看见没有?那边走过来一个人,冲他喊:‘小——刚——’看谁底气足、声音大!”

  “老师,人家听见了骂我们怎么办?”

  “不怕!你们看我的!”说完,闫柏林长长地喊了一声“小——刚——”,然后赶紧蹲下。

  学生一看,哈!这个老师比我们还调皮呀!顿时就来了精神。一声声“小——刚——”不绝于耳,声音不知不觉就变大了。

  再回答问题时,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声音响亮。偶尔再有声音小的,不用老师说,同学们会争着提醒他:“小——刚——”

  问题就这么解决啦。

  有人说,小学教师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无非是识几个汉字,学几道算术题。但是,如果这份工作饱含着爱,就变得不简单了!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绽放的笑容,一颗顽皮的童心,背后是教育者太多的责任、智慧、理解、宽容和付出。

  有了爱,教育才会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具有影响力。

  爱,就是教育的奥秘,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走上研究之路,教学变成一项具有无限魅力的事业

  这是王福文老师一节特殊的语文课。确切来讲,不是一节语文课,而是一节阅读课。

  阅读的内容,是一篇儿童小说《对改变声音的梦想》。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挺复杂的人物,孩子们身上常有的毛病他也有,像什么忘写作业啦,不爱跑步啦。但是他聪明、好奇,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专注。小说讲的就是他的遭遇。

  读完了,学生开始发表评论。

  “我很崇拜他!有个性,敢反抗成人对我们的强迫!”

  “我挺佩服他的,可他也有不少毛病啊!要是改了不就更好吗?”

  “不能改啊!要是都改了,那还是他吗?缺点有时候也是优点。”

  ……

  发言很热烈。一节课过去了,学生们好像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

  “学生之所以这么积极地思考和表达,是因为我们早就‘约法三章’。”王福文说,所谓“三章”,就是在阅读课上一不考试,二不作文,三不说假话。

  每周,他们至少要上一节这样的阅读课。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王福文说:“现在学生普遍写作文困难。作文写不好,不是因为他‘写’不出来,而是因为他‘想’不出来,因为他内心的感情和思想不够丰富。”

  “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多读。”他说,读书像给学生打开一个窗口,通过别人的故事、作品丰富他的情感世界。阅读课上,学生的状态是放松的,思想是解放的,他很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其实是在促使他思考、感悟。

  像这样读过一个学期之后,一些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没说完的话,写下来送给老师看。王福文也开始慢慢让他们介入“写”。

  “写”仍然是非常自由的。几乎没有什么命题作文,通常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而文题、题材、体裁都不作限定。多数情况下,是让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感想。叙述也行,发感慨也行,写童话也行。

  比如,五年级的孩子围绕“感动”的话题,有这么几篇作文:《在妈妈的目光中成长》、《朋友,是心头的一团火》、《感动,源于批评》,分别从友情、亲情等角度来写。

  文中那些生动、充满灵性的语言让人惊喜:“爸爸发脾气的时候,眼睛瞪得溜圆,声音变得很粗,像个大狗熊!让人不敢靠近他。”“我在妈妈的目光中长大,长大。走到哪里,我今生也走不出妈妈爱的目光。”……

  “单纯进行作文训练,一定是呆板的、机械的,因为没有看到作文背后的‘人’。写作是‘人’对内心的表达和倾诉,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作文。”王福文说。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王福文一直在坚持他的研究和改革,这后来成为一个小课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久,他的做法得到校领导肯定并在学校推广。

  在实验小学,小课题研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课题的共同特点就是“一、实、小”。“一”指一个理念,以魅力教育为宗旨;“实”指研究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小”指研究的不是大问题,而是小问题。

  近几年,实验小学新教师的数量达到130多人,占到教师总数的一半还多。一进入学校,他们就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研究”。

  王秋老师是四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她的备课组共9个人,有7个是年轻教师,其中有3个是新教师,有1个刚工作了两三年。

  这9位老师根据教学难点和重点,一起开展研究。一年级,研究“识字方法”;二年级,研究“识字与阅读结合”;三年级,研究“重点段教学”;四年级,研究“阅读与写作”。

  把日常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促使教师们不断进行反思、梳理和积累。目前,王秋组里的几个年轻人,都已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

  走上研究之路,能让教师彻底摆脱应付教学的状态。从追赶、跟随,到奔跑、飞翔,他们把自己的平凡工作,变成了一项具有无限魅力的、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

  “做该做的事,与做喜欢做的事,感觉是不一样的”

  高峰老师,1992年参加工作,教了6年语文,担任了6年班主任。然而在30岁那年,一个特殊原因,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问题出在嗓子上。他的咽炎越来越厉害,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连续上两节课,嗓子就哑得说不出话来。对一个渴望做好工作的年轻人来讲,这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学校先后安排他去电教室、教导处工作了一段时间,可是高峰觉得,这些工作都不适合自己。他向学校领导提出,他想当一名美术教师。

  提出这个要求,高峰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我上师范的时候就很喜欢画画。后来虽然当了语文老师,也没改变这个爱好。我想,我一定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30岁上转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得到校领导的肯定答复,高峰就到一个专业画室报名学画。每天下了班,他要从5点学到7点半才回家,整整学了两年。

  另外,他还看了不少美术专业书。特别是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的《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和美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两本书被他反复研读,都已经翻烂了。

  “那段时间,现在回想一下挺苦的,但是又很有乐趣。你知道,做自己该做的事,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感觉是不一样的。”高峰说。

  几年之后,他渐渐摸索出美术教学的门道。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