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启发老师思考的赵福庆,就此提的问题很有诱惑性。他反问杜钦坤:“你们常常感叹,魏书生的东西学不了,是为什么?李吉林的课堂教学学不了,又是为什么?你们和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其实,每位教师的差别并不大,就像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 可这5%是最关键的。香水的5%在于配方,教师的5%是思想——对教师工作来说,那95%可以复制与模仿,就像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而不能复制的5%,却最终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魏书生、李吉林的东西不容易学,原因就是他们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教学设计的背后,都有无数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支撑。”赵福庆一语点破了“题”。 可思想从何而来? “读书、实践和反思,是教师拥有思想的三件法宝,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畸形发展。” 这样的观点,来自赵福庆的亲身经历。 他曾在莱州市教研室工作过5年。那5年,他几乎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书籍。不管能否看懂,他都规定自己每天要略读3到5万字。在教研室,他写了大量反思,离开教研室往家收拾东西的时候,写的草稿,足足装了三个大编织袋。 做了双语的校长,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赵福庆仍然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书,有了感想就马上写下来。灵感来了,有时要写到半夜。粗略算一算,办双语十年,他写的文章有200多万字! “我不赞成教师只读本学科教学理论的书,这样的教师永远成不了气候。”赵福庆鼓励,当教师,也许没有机会行万里路,但每个人都可以读万卷书、写千字文。 为了促进教师思考,双语专门为老师建立了博客。每篇文章,赵福庆都会看一看,写些评论。教师在博客中展示的才华,甚至成为他挑选中层干部的依据之一。 这样的成长方式,让每位双语教师都能拾级而上。 “现在,如果哪天自己没有读书,没有写点什么,就会觉得这一天没有充实地活过。”年轻教师徐建华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听到的精彩言论、或是一闪而过的感悟,她都会立即记下来。 2007年,徐建华20万字的教育随笔《生命对话》出版了。 捧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赵福庆一夜读完,禁不住泪流满面。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书中的真情,打动了他;教师的成长,真正拨动了他的心弦。 持续不断的读书与思考,还逼出了双语教育教学的高度。如今,杜钦坤已是山东省教学能手。而普通的日常课,也让双语老师们上得举重若轻,流光溢彩。 在年轻教师吕春玲的一堂语文课上,作为《生命 生命》的课外积累,她特地在课堂上给学生细细讲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格言。 她将手在眼前轻轻划过:“今生今世,我再不会拥有与这一划完全一样的动作了,因为我这一生不会再拥有刚才的这一秒了。” “这一秒,也同样是你们一生中的唯一,不可能拥有第二次。时光如水,日月如梭,它们的逝去就是我们生命的逝去。” “如果不能好好地把握时间、珍爱生命,那么,你猛然醒悟的一刻便是你后悔难复的一刻。” 如果没有深厚的积累,小学老师的课上怎么会闪现这思辨的哲学光芒? 这样的课堂,也许会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第一次认真思考。看,在这安静的课堂上,就连班里最最调皮的孩子也纹丝不动,瞪大双眼,满怀虔诚地看着自己的老师。 读书和思考,就这样静静地潜行于双语深处,让双语教师得到来自“根部”的滋养。依靠它们的力量,双语教师踏出了一条智慧而又简明的创造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带领学生走出教材的逼仄,到达辽阔的思想大海,让师生的目光,投向深邃、美好的所在。 书籍和思考,是双语教师给自己教育世界点燃的一盏明灯。 不论这个世界多么浩瀚,都掩盖不了它的光辉。 “抹去教师的独特,学校就只剩下一个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2003年,赵福庆的一席话,在双语刮起了“飓风”。 他提出:“级部与中层职能部门之间,能不能进行双向评价?” “过去,中层职能部门抱怨,布置给级部的工作落实不了;级部反映,中层职能部门只知道布置工作,也不进行指导,工作真累。” “怎么解决?我想,还是要从制度上找出路。实行双向评价,级部和中层职能部门互相评价,互相制定评价的标准。” 赵福庆讲完,台下掌声一片。 教师说,以往都是中层职能部门评我们,我们哪有权去评人家?这样做,确实把我们放到了办学的主体地位上。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只有在校长的关照下,才能发挥出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那么,办学是失败的。”赵福庆伸出一只手,晃了晃:“你看,我的手再大,也撑不住天啊!” 这个时候,机制很重要。 就拿第一次双向评价来说吧,当时,各个级部给政教处的分可不高。这一下,政教处的老师们沉不住气了,在主任的带领下,大家分别到各个级部征求意见。 看到政教处的同事,老师们也不客气。 “你们总是检查,可既不反馈结果,也不指导。这怎么行?” “对我们班主任工作,你们总是要求要干到什么程度,班里不能出现问题学生,但我们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去做,而是解决不了。” “你们有时扣分,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当然不服气。” …… 一轮意见征求下来。最后,矛盾集中在了“班主任培训”上:政教处不能光评价,关键还得为一线老师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要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 很快,政教处的改进就看在了老师们的眼里。过去,他们只是偶尔组织班主任交流经验,形不成规模,老师的收获也不大。现在,政教处每月收集一个班主任的真实案例,进行评比交流;每月组织大家读2个典型案例、看一次真实的案例录像,然后围绕这些案例进行讨论。 讨论中,碰撞出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新点子:家长请到班会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动后进生的改变、把国旗下的讲话作为德育的新途径。 也就是从那次双向评价后,每学期开学,政教处都会主动给教师发一张表,请他们写上建议,作为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 这样一来,即使没有校长的督促,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对这种做法,赵福庆一言蔽之,那就是“引导教师做事,但决不替代他们做事”。因为,在双语,“人人是校长,人人皆治校”——这十个字,是赵福庆治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支撑起学校管理大厦的柱石。 从2003年开始,双语所有教师参与了学校管理制度的修订。教师们坐在一起,针对自己的工作,逐条讨论该怎么管理,该怎么奖、罚。 他们把这种制度建立方式比喻成制订“游戏规则”,自己参与,自己执行,自己“埋单”。受了罚,那也是“心服口服”。 在双语,各个级部都有很大的“自主权”,教研组长、班主任的任命,教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都由级部说了算。 每月的校委会,讨论学校大事,从不间断。每位教师风风光光,畅所欲言。一些个性教师顶撞校长的事,不是没发生过。但每次,赵福庆都一笑而过。 为这,赵福庆在莱州教育界留下了敢用“刺儿头”的名声:“有才华的教师,免不了有个性。对他们,校长要更宽容。” 宽容是最深刻的尊重。 这种尊重,让每位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这种尊重,让每位教师都能放开手脚,在双语的天地大干一番。 像平常的家长会,不过是每所学校都有的常规工作。可双语的一些“小年轻”愣是把这项工作做出了新意来。 他们把家长会的舞台让给了学生们。每次开家长会,都按“四人小组”的模式,让小组长给家长开会,与家长交流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有的还把大部分学生请上讲台,每人发言一分钟。 “这种形式,学生、家长都欢迎。家长会不再是‘告状会’。我们工作起来,也轻松了很多。”参与改革的年轻教师之一潘卫说,我们改革没有心理负担,就是失败了,校长也会不批评,不埋怨。 和双语教师交谈,看得出,对学校的大环境,他们总是很满意,也很自豪:放不开手脚的话,我们怎么能把日常性的工作去创造性地完成? 这样的环境,也许能解释一个现象。就在最近几年,双语出了3名特级教师,5名山东省教学能手。这对于一所建立才十年的学校来说,绝非易事。 到双语“取经”的学校,总是先惊讶于这个事实。等再深入了解下去,他们就只能感慨了:在双语,没有思想的服从很少见,反倒常遇见充满智慧的差异、张扬个性的创新。 创新,让每位双语教师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也让他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路上,迅速成长起来。 对这一点,赵福庆说得很透:“一旦抹去教师的独特,学校就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教师工作也不可能真正出彩、出色。” 让学生提1万个问题 每节课前,是化学教师栾书鹏最高兴的时候。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总有让他眼前一亮的地方。 “你看,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确实进行了思考。”在栾书鹏的办公桌上,堆着一叠学生的预习汇报纸。 下一节课是《钢铁的锈蚀与防护》。课前,栾书鹏让学生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将铁钉装在有干燥空气的密封试管中、完全浸在密封试管的冷开水中、只有一半浸在水中以及把铁丝绕成团,蘸上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然后让学生比比哪种方式生锈速度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