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是与别国一模一样的。原因很简单:任何教育都要基于自己的国情去开展。更何况,公民教育还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在里面,所以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国情,关注政治文明发展提出的最迫切的任务。比如说,美国的公民教育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因为它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多,这个问题很迫切。而欧洲,就比较多地关注人权教育,其中一些国家特别注重进行反对种族歧视的教育,因为那个地区新纳粹主义有抬头的苗头。这说明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公民教育都有不同的内涵。 记:那我们国家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公民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檀:这其实是另一个“重构”问题,即“概念重构”,我们必须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去追求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我国的公民教育至今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设计,我只能说一个特别考虑过的教育重点。目前,中国一部分人参与意识、义务意识比较差,责任意识比较差;另一部分人可能权利意识比较差。但总体来说,我认为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比较长,公民在权利意识上相对淡薄些。现在很多问题都是权利意识不够导致的,像农民工的欠薪问题,撇开制度缺陷,如果每个农民工都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在每个环节都注意的话,对他们的伤害会小很多。所以,现阶段进行公民教育,要特别注意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当然,权利与义务必须是对等的,合格的公民,不会只要权利不要义务。 记:“求同存异”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的公民教育,既要有与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相同的地方,同时也要依据国情,去界定我们自己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形式、活动安排,等等。 檀:这其实是提醒我们,在设计公民教育的时候,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承认特殊性、不承认普遍性,从而导致我们讲的公民教育与别人的公民教育完全不是一回事;另一个是只要普遍性、不要特殊性,照抄别人的。事实上这没法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是绝对真理。 记:结合我国的国情,在设计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时,基础教育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或者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应加以重视:一是平衡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一部分青少年要权利不要义务,另一部分却只是认真履行义务,没有权利意识。这都不利于公民身份的生成和公民素养的培育。二是国家宪政、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体制等知识的教育。三是加强学生对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培育。 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公民教育契机,就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支持学生服务社区。这是培育公民意识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服务于大众。但光有社区服务还是不够的,公民教育还要求让学生对公共生活有发言权,首先就是对学校生活有发言权,决定学校的一些事务,而不是全由别人决定了他去执行。 开展公民教育,一是怕受教育者不参加公共生活,二是怕他们的参与不理性,“理性和积极地参加公共生活”是中小学加强公民教育要特别注意的重点,这也是全部公民教育的一个归宿——最终要让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可大可小,小到小组、班级、学校,大到整个社会,甚至全球。 生活重构:造就有公民社会特质的校园生活 记:美国公民教育家霍拉斯?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法津上规定了你是一个公民,但你是否具有公民的素养,则是教育的问题。就我所知,有部分学者一直呼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檀:我不否认直接开设公民教育课的重要性。如果开课的话,也有两个可能性。一是从小学到大学开设一门叫“公民教育”的课程,英国、美国等国都有此课程名称。另一个是不用公民教育这个词,而在相关课程中采取融合的方式实施公民教育。如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中,有意识地把公民教育的内容涵括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