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面对明天的底气 很少见到,一个区域的所有学校,能像濮阳这样,彼此之间,个性如此鲜明。 市实验小学的“理性”,子路小学的“温暖”,油田一中的“厚重”,市四中的“活力”……仿佛让人走进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濮阳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心疼孩子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们常常反躬自问:“今天,我做得适度吗?” “我们的教育,存在太多的‘过度’。”市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军,打心眼里反对“过多的作业,过分的负担,过高的要求和过少的空间”。 一位家长曾经很得意地告诉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假期的时候,他把孩子送去功课补习班,每天晚上孩子要写20张卷子。 李慧军急了,狠着把家长吵了一顿:“你们疯了吗?花钱给孩子买罪受。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是光需要那点拼音。他更需要的是童真童趣,健康成长!” 看着孩子们在各种“过度”的教育下,天赋被扼杀,个性被泯灭,李慧军坐不住了。 她与老师们“约法三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家庭作业;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竞赛、分层表彰,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全面开发学生潜能。 她希望,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度教育”。 在揠苗助长式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人士”的教育风气中,她的思考,显现出克制而又理性的光芒。 随着“适度教育”理念在学校的渗透,人们发现:市实验小学的作业变少了,拖堂的现象没有了。空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每天大课间,市实验小学增加“自由操”时间。放起迪斯科,随着欢快的节奏,孩子们自由释放,自创舞步,胳膊愿意怎么甩,腿愿意怎么蹬,没有规定,“只要高兴就好”! 每年一次的“体育文化节”,每班选择一个主题,研究民间体育文化。抽陀螺、打耳(濮阳一种民间游戏,编辑注)、踢毽子、抖空竹……那些被遗忘了的游戏,在孩子们的手里翻飞,腿上跳跃,比比谁玩的花样多! 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能顺其自然地成长。 两年前,一位老师找李慧军抱怨:“这个孩子绝对没救了!作业也不写,个人卫生也不讲究,又常和同学打架。”老师一边说,一边摇头,一边叹气。 为什么不拿“放大镜”去找找他的优点?第二天课间操,李慧军悄悄地观察他。嘿!小家伙不错嘛,竟然在自创舞步的时候,学着蛤蟆的样子,一蹦一蹦,然后使劲儿转圈。 李慧军找到他:“你跳的动作很好看,喜欢体育锻炼吗?” “喜欢!我还每天早上把沙袋绑到腿上,练武术呢。” “原来你是一个小武术家啊。” 得到校长的肯定,孩子高兴极了,一脸灿烂。第二天,李慧军又“偶遇”了他。这次,两人唠了唠老师不喜欢他的事,李慧军说:“老师不喜欢你,是因为你的缺点,可我没看到啊。”第三天,孩子主动对她说:“我把作业写了,老师在班上表扬我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找到李慧军:“校长,这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一般。你的方法真管用。”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你不让他们犯错,是不是一种过度的教育?”李慧军把孩子的犯错误,比喻成“生长痛”,没有这个过程,孩子怎么会成长? “适度教育”,逐渐让市实验小学成了学生最愿意去的地方,学习变成了孩子最喜爱的事,教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 毕业的时候,这个孩子找到李慧军:“校长,我不想毕业,想再呆一年,行吗?” “适度教育”,成为市实验小学腾飞的平台。 “教育局一直大力提倡,学校要进行‘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适度教育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李慧军说,如今,濮阳市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主课题。在这方面,大家你争我赶,每位校长的心里,都好像有一面隐形的战鼓,使劲地擂着,催促他们往前奔跑:“快!快!再快些!不要在校本教研上落在后面。” 子路小学校长魏宝玲,看到市实验小学的“适度教育”红红火火,心里很着急:我该怎样谋求学校新的发展点? 关于学校文化的校本教研,进入了子路小学的日程。 几年的研究,魏宝玲和老师们一道,提炼出学校的文化主题词:“猜猜我有多爱你。”学校的全部工作,包括管理、教育、教学,都围绕这个主题词展开。 学校有一位老师,教学、班级管理都不强,同事关系也不好。可魏宝玲发现,她读书多,文章写得好。一次学校举办读书交流会,魏宝玲特地安排她发言。不出所料,效果很好。 坐在下面的魏宝玲,伸出大拇指,朝她晃了晃。动作里面有意思:“猜猜我有多爱你。” 还有一位老师,从音乐转行教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情绪很低落。魏宝玲帮助她找到工作的突破口:班级管理,还多次特地安排她到外地学习、做课题。这个时候,对专业的支持,也蕴含着校长的巧心思:“猜猜我有多爱你。” “教师只有在放松的时候,才会有工作的灵感、创造的激情。所以,做管理者,就一定要给教师营造出‘爱’的氛围,让他们放松下来。不然的话,他们怎么会把爱传递给学生?”魏宝玲说,孩子最初看见的东西,会成为他的一部分。所以,让孩子看见爱,爱就会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如今,子路小学成了一所被浓浓的爱包围的学校。不论谁走进她,都能感到一种柔软的力量缠绕住心灵。 像子路小学和市实验小学一样,濮阳市的其他学校,也从校本教研中获取了成长的动力。市四中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市油田十九中的“三省教育”、市油田第一小学的“书香校园”……这些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就像流水冲刷过河床,慢慢改变着学校的面貌。 “搞教育的人,思想与观念一定要跟上社会的进步,才能永远充满活力。”谈及市教育局对校本教研的重视,局长刘庆聚说,校本教研就像是学校的“金钥匙”,谁掌握了它,谁就能打开矿藏丰富的思想宝库,谁也就拥有了面对明天的底气。 学校的底线,是不能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地方 书法是个枯燥的学科。 可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却有本事把它上得让人眼前一亮。 课堂上,孩子们拍着手,唱着欢快的儿歌:“人字头,像房屋,撇捺斜度要相符。” 一会儿,一“捺”变成了玩滑梯的小人,在老师的多媒体上滑来滑去;再过一会儿,课堂又变成了游乐园,孩子们戴上制作成头饰的偏旁部首,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 不知不觉,一节书法课就结束啦。 即使毕业很久,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书法课上的欢乐和参与。 谈到信息时代,学校仍然坚持书法教育的初衷,校长武继敏说:“‘练字就是练人’,我们并不是要造就一批书法家,我们更看重书法对学生心智的滋润。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凝聚的是专注力、耐力,培养的是看到想到就做到的定力和穿透力。” 有人来参观,局长刘庆聚送的礼物,常常是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的书法作品。 “这是一个教育局长对学校的最大支持了。他并不是因为学生成绩好,才高看我们一眼。”武继敏说。 可刘庆聚反问:“为什么只看重学校的成绩?” “学校的底线,是不能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地方。” 刚就任局长时,看到的一个情景,让刘庆聚记忆犹新:上学路上,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弯着腰,戴着一副眼镜,踢踢踏踏往前走。哪有一点阳光的样子?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到底要做些什么?” 刘庆聚问校长和老师,也问自己。 “我想,第一条应该是‘长身体’,这是教育的根本。第二是要‘善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三要‘会生活’,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本领。” “我想来想去,搞教育就是这9个字。” 一番话,让校长和老师为之动容。 学会知识,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成长,还包括了态度的养成、体质的强壮、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这样的道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只是社会的压力,又让我们在实践中常常遗忘了它们。 把它们重新拾捡起来,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但有了市教育局的支持,濮阳所有学校都能够、也都愿意在让学生自由活泼发展的办学特色上下大工夫,更难得的是,他们的办学特色,不是和特长生画等号,而是真正惠及所有的学生。 濮阳市高新区实验学校,不是优质校,硬件条件也不好。可就是这样,他们也绝不加班加点,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他们因陋就简,开发了很多活动,设计了响铃球、轮胎圈、跳高器等30多种体育教具。 体育老师还想方设法,把孩子们常玩的“沙包球”改造成了“三步球”。 如今,“三步球”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一到课间,孩子们就冲出教室,来一场对抗赛。狭小的空地上,到处都是孩子们跑动的身影。 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学生近视率测试中,高新区实验学校总是最低的。 范县的濮城镇五联小学,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小学,最近却常常得到市教育局的关注。 他们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开展的养成教育有声有色。 “扔一张纸片,就扔掉了你的素质;吐一口痰,就吐掉了你的尊严。”在这所农村小学,操场上看不见一张废纸,教室里没有一点垃圾,就连厕所,都没有一点异味。 在市教育局的评价体系里,这些学校,都是值得称赞的学校。 “当局长的要公平。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向一所学校偏着手。什么才是公平?我想,就是不能只对他们进行成绩方面的横向评价,而是要进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 这样的态度,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濮阳的学校不会单纯因为成绩的竞争,而全身绷得紧紧的;为什么濮阳的孩子能享受自己怒放的童年,为什么他们的脸上都充满阳光,眼睛里都充满善意。 这样的教育,未来才可以期许。 新的一天到了。 濮阳教育人又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天还没放亮,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就聚集到操场上,开始跑操。 武凤霞已经收拾好行装,她马上又要到外地参加学习;张玉田联系上专家,学校发展性评价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去教育局的路上,刘庆聚思考着:下一步要抓好幼儿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不能落下。 当他走过中心广场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来。霎时,广场上腾飞的巨龙雕像,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晨光。 告别濮阳。但心里仍思绪万千:濮阳之“谜”真的解开了吗? 回望处,一座金色的城市渐行渐远……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