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六 实践能力由哪些核心要素构成 ——来自对30位“实践高手”的跟踪访谈 ●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磊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然而,由于学术界对于人的实践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发展特点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故此,学校极少能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获得必要的理论指导。 为探索人的实践能力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我们精选了30位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实践高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跟踪访谈:1. 获得相关领域高水平专业胜任(资格)证书;2. 在某一专业领域得到同行或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及赞许;3. 拥有丰富的履历证明、物化成果、奖励证书、专利及聘书等支撑性材料。 通过对30余万字访谈记录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表现出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人均具备某些特殊的能力素质,我们将之归纳为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我们认为,如果学校教育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核心构成要素,那么我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必将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实践兴趣。 我们不难发现,人顺利完成某项具体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想不想参与该项实践活动;第二,能不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理性评定可否开展实践;第三,能否产生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对策;第四,能否顺利地将解决对策付诸实施。 在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中,实践兴趣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它直接解决人想不想去实践的问题。试想,如果人根本没有改造实践对象的内在动力,那么他们很难去主动尝试实践;即使迫于外界压力勉强采取行动,他们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也必然大打折扣。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身处哪个专业领域,表现出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人均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本身保持着稳定而持久的兴趣。 在访谈记录中,我们搜索出“实践高手”提及的有关实践兴趣的词句共计194条,其中,有7人曾超过10次重申他们对所从事的专业活动十分感兴趣。 实践兴趣对人实践活动的启动和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人内心比较稳定的行为偏好,实践兴趣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参与某种实践活动的信念,经过几番周折最终进入相应的实践领域。我们访谈的30位“实践高手”中,有3位曾经毅然放弃别人看来颇有前途的职业,转行进入符合自己实践兴趣的专业领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第二,实践兴趣可以转化成人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需要,直接引发其对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思考和理性反思。正如我们访谈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所言:“要想搞出点东西就必须得去吃苦。不是我愿意吃苦,而是因为我特别想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就得下工夫去研究它。” 第三,实践兴趣可以促使人对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外界的评价产生独到的见解和观念。“实践高手”往往根据自身对实践活动的领悟和理解,以独特的方式去选择实践领域、制订实践方案、评估实践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兴趣不但构成人实践活动的启动力量,而且还充当着启发人实践智慧的重要催化剂的角色。 二、匹配分析力。 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不同,后者终止于理性判断而前者则要求人们践行自己的实践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实践活动一旦失败,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正因为如此,尽管实践兴趣可以激发和维持人的实践活动,但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理性的实践者决不会仅仅凭借实践兴趣作出是否应当采取行动的决定。 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专家在作出实践决定之前,都会在头脑中对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环境等进行匹配分析。尽管是专家,他们也都坦率地承认,有些问题要么落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外,要么不具备相应的环境支持,因此只能放弃。比如:心理医生会对拒绝主动改变的求助者放弃治疗;律师会谢绝那些犯罪证据确凿却声称无罪的当事人;司机也坦言不管技术多高、经验多丰富,谁都不敢保证什么路面都能行驶。 我们把人在作出实践决定前,对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状态进行准确考察和权衡,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匹配关系,理性地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能力叫做“匹配分析力”。能否理性地依据主客观条件的现实状况作出正确的实践选择,对于实践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换言之,如果在主客观条件不匹配的情况下,仍贸然采取行动,即所谓“冒进”,那么实践活动失败的概率必然会很高。 实践活动中,进行匹配分析的基础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问题情境进行客观、准确、动态性的把握;其次,是对自身能力进行真实、恰当、发展性的评价。具体而言,“实践高手”善于在规定时限内,对实践情境中问题的条件、性质、目标状态、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紧迫状况以及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作出全面、如实的反映。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客观评估自身实践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和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唯有将自身已具备的素质及潜能与解决问题的要求进行恰当的对比权衡后,才能在特定实践情境中作出正确的实践选择。 |